神经性耳聋是内耳听觉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病变致听力减退等,常见原因有遗传、感染等;检查诊断包括听力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听觉诱发电位)和影像学检查(颞骨CT、MRI);治疗方法有药物(神经营养、改善微循环)、高压氧、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有基础疾病者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防孕期风险、早查干预并配合康复;老年要避噪声、慎用药、及时就医选干预措施;有基础疾病者要治基础病、告知医生病情综合评估治疗。
一、神经性耳聋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其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的基因缺陷导致神经性耳聋;感染因素,如孕期感染风疹病毒、新生儿期患脑膜炎等;耳毒性药物,像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有耳毒性的药物;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听觉系统逐渐退变;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二、神经性耳聋的检查诊断
1.听力检查
纯音测听: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纯音听阈,能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例如,若在某一频率的听阈提高,可判断该频率存在听力损失。
声导抗检查:主要用于评估中耳的功能,如鼓膜的活动度、咽鼓管的功能等,帮助鉴别是传导性聋还是神经性聋等。
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如听性脑干反应(ABR)等,能客观地反映听觉系统从耳蜗到脑干的功能状态,对于婴幼儿等不配合纯音测听的患者尤为重要。
2.影像学检查
颞骨CT:可了解颞骨的结构,如听小骨是否有畸形、内耳道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内耳、听觉中枢等部位的病变情况,对于发现内听道肿瘤等病变有重要意义。
三、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神经营养药物:常用的有甲钴胺等,甲钴胺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参与神经元的代谢,有助于受损神经的修复。
改善微循环药物:比如银杏叶制剂,它可以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为内耳神经细胞提供更好的血液供应,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2.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改善内耳的缺氧状态,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恢复。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患者,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有肺大疱、气胸等患者一般不适合高压氧治疗。
3.助听器
对于中度到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助听器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听力设备。它可以放大声音,帮助患者听到外界的声音。需要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进行专业的验配,不同类型的助听器适用于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听力损失。例如,对于轻度到中度的双侧神经性耳聋患者,可考虑佩戴耳背式助听器等。
4.人工耳蜗植入
适用于重度至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人工耳蜗可以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觉神经,从而使患者恢复听力。但人工耳蜗植入有严格的适应证,需要经过详细的评估,如患者的年龄、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能力等。一般来说,对于语后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恢复言语能力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对于儿童语前聋患者,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有助于其语言发育。
四、不同人群神经性耳聋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孕期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耳毒性药物等。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要密切观察其对声音的反应,如新生儿是否对突然的声响有惊吓反应等。一旦发现听力异常,应尽早进行检查和干预。儿童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要定期进行调试和评估,同时要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家长要积极参与,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2.老年患者
随着年龄增长,要注意避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在使用药物时要谨慎,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减退,一些药物更容易引起耳毒性反应。如果发现听力下降,要及时就医,根据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如佩戴合适的助听器等,同时要关注老年人佩戴助听器后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新的听力状态。
3.有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神经性耳聋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神经性耳聋,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自身免疫反应,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一些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可能也会对听力产生影响。在进行其他治疗时,要告知医生自身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