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老人右肱骨骨折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等方式。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身体差不耐受手术者,包括三角巾悬吊、石膏固定;手术治疗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等方式;康复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后,非手术早期开始手指活动,手术治疗后循序渐进;特殊人群要评估全身状况并管理,注意老人骨折愈合慢及防并发症,保证营养支持等。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评估
对于75岁老人右肱骨骨折,如果骨折没有明显移位,或者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一些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等。
需评估老人的全身健康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因为非手术治疗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制动,对全身状况有一定要求。
2.具体方法
三角巾悬吊:将患肢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保持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这种方法可以简单固定骨折部位,减少骨折端的活动,但需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有无移位。
石膏固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可采用石膏托或石膏管型固定。石膏固定能提供相对稳定的固定环境,限制骨折端的异常活动,促进骨折愈合。但要注意石膏的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当骨折有明显移位,如粉碎性骨折、移位明显的长斜形骨折等,非手术治疗难以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右肱骨骨折端移位超过2-3mm,或成角畸形大于30°等情况。
另外,如果老人全身状况允许手术,且预期手术能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也可考虑手术。
2.手术方式选择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端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固定。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复位骨折端,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折愈合。但手术有一定创伤,需要考虑老人的耐受能力。例如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能够较好地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
髓内钉固定:对于某些类型的肱骨骨折,如肱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也是一种选择。髓内钉固定具有创伤相对较小、固定稳定等优点。例如弹性髓内钉适用于儿童,但对于75岁老人,可能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髓内钉类型。
三、康复治疗
1.非手术治疗中的康复
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早期就应开始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握拳等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一般在骨折固定后1-2天即可开始进行简单的手指活动。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改善,逐渐增加肩部和肘部的活动范围,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2.手术治疗后的康复
术后康复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早期(术后1-2周)主要进行手指、腕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中期(术后2-8周)可逐渐增加肩关节和肘关节的活动范围,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幅度不宜过大。后期(术后8周以上)当骨折基本愈合后,可加强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力量训练,如进行爬墙练习等,逐步恢复患肢的功能。
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老人的耐受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计划。同时,要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因为康复过程可能较为漫长,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康复的顺利进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全身状况评估与管理
75岁老人机体功能相对减退,手术前要全面评估心肺功能。例如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情况,肺功能检查评估呼吸功能。如果心肺功能较差,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如改善心肺功能的治疗,如呼吸训练、心脏药物治疗等,以降低手术风险。
对于肝肾功能的评估也很重要,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等都与肝肾功能相关。如果肝肾功能异常,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并且要调整治疗方案,如非手术治疗中使用的药物要考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手术中使用的药物也要谨慎选择。
2.骨折愈合相关注意事项
老人骨折愈合相对较慢,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骨折愈合。例如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等。
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长期卧床可能导致)、压疮(长期制动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受压)等。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要定期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