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在定义、病因、胃镜表现及病理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有一定关联与细微差异,两者发病均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胃镜下均有黏膜充血等表现,病理均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表现相似,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大多预后较好,但非萎缩性胃炎相对癌变风险更低,且不同特殊人群患病时需考虑相应特殊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一、定义方面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黄相间,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色分泌物,黏膜可有出血点,有时见糜烂。
非萎缩性胃炎:以往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其病理改变主要在胃黏膜表层,即黏膜层的上1/3处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
二、病因方面
共同病因:两者的发病均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Hp感染后可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还可能与长期饮酒、吸烟、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暴饮暴食等)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细微差异:非萎缩性胃炎相对更强调胃黏膜没有萎缩性改变这一病理特征相关的病因特点,而浅表性胃炎侧重于炎症局限在浅表部位的描述,但其实两者在病因上很多时候是相互关联难以严格区分的,因为非萎缩性胃炎本质上就是浅表为主的炎症且不伴萎缩。
三、胃镜表现及病理特点方面
胃镜表现
浅表性胃炎:胃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色泽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黏液分泌增多,表面常见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可有点状出血或糜烂,病变多为弥漫性,可累及胃窦、胃体等部位。
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同样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糜烂等表现,不过重点在于不存在胃黏膜萎缩的改变,与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有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等萎缩表现相区别。
病理特点
浅表性胃炎:病理上主要是胃黏膜层的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腺体没有萎缩等改变。
非萎缩性胃炎: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固有层内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腺体保持正常形态和数量,无萎缩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方面
相似表现:两者均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轻重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时并不完全一致,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胃镜检查时发现。
差异体现:一般来说,非萎缩性胃炎因为没有胃黏膜萎缩,相对在一些严重并发症方面风险相对萎缩性胃炎较低,但在症状的具体表现上有时难以严格区分,不过从整体病情发展角度,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癌变风险,而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相对癌变风险较低,但这也不是绝对的,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五、治疗及预后方面
治疗:两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似,首先都是针对病因治疗,如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其次是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给予抑酸(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胃黏膜保护(如铝碳酸镁等)、促胃肠动力(如多潘立酮等)等药物治疗。对于非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在治疗上没有本质区别,主要是针对具体症状和病因进行处理。
预后:大多数浅表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预后较好,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病变可以得到控制。但如果不注意去除病因,病情可能反复发作。不过非萎缩性胃炎相对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的几率更低,浅表性胃炎如果能及时去除诱因并规范治疗,也往往能较好控制病情,而萎缩性胃炎有一定比例可能发生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进而增加癌变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患者,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时需更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胃黏膜刺激较强的药物;儿童患非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时,多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有关,要尤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且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且适合儿童的治疗方式;女性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到特殊生理期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同时在选择药物时也要关注药物对女性特殊生理阶段的安全性等;有既往胃部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患非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时,要综合考虑既往病史对当前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与既往用药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