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胎停育需结合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动态监测。症状上,早孕反应消失、阴道出血、基础体温变化等为提示;高危因素方面,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异常、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增加风险。辅助检查中,超声检查是核心手段,孕囊大小与胎芽关系、胎心搏动监测及子宫动脉血流阻力等为重要指标,血清学指标如hCG、孕酮水平也需关注,必要时可进行胚胎染色体检测及母体免疫指标检测。动态监测上,早期妊娠需间隔复查超声,中期妊娠通过胎心监护、B超监测胎儿情况,诊断标准为超声明确胎心消失或孕囊、胎芽无增长,血清hCG水平持续下降或无增长趋势。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既往胎停育史患者及合并慢性疾病者需更密切随访和管理基础病。胎停育后还需重视心理支持与后续管理,为再次妊娠做好准备。
一、临床表现与高危因素识别
1.症状观察
·早孕反应消失:孕早期出现的恶心、呕吐、乳房胀痛等症状突然减轻或消失。
·阴道出血:少量或持续性褐色分泌物、鲜红色出血,可能伴随下腹隐痛。
·基础体温变化:若长期监测基础体温,胎停育后体温可能下降。
·特殊人群提示:高龄孕妇(≥35岁)、既往有胎停育史、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更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因年龄增长、代谢异常等因素可能增加胎停育风险。
2.高危因素排查
·染色体异常:父母双方或胚胎染色体异常是胎停育最常见原因,约占50%。
·内分泌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控制不佳、高泌乳素血症等。
·免疫因素: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感染因素: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TORCH感染。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线。
二、辅助检查与动态监测
1.超声检查(核心手段)
·孕囊大小与胎芽关系:孕6~7周可见胎芽,若孕囊直径≥25mm仍无胎芽,提示胎停育可能。
·胎心搏动监测:孕7周后应持续监测胎心,若胎心消失或反复检测未探及,可确诊胎停育。
·子宫动脉血流阻力:高阻力血流可能提示胚胎供血不足,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2.血清学指标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正常妊娠时hCG每48~72小时翻倍增长,若增长缓慢或下降,需警惕胎停育。
·孕酮水平:孕酮<5ng/ml提示胚胎发育不良可能性大,但需结合超声结果综合判断。
3.特殊检查(必要时)
·胚胎染色体检测:通过清宫组织或绒毛穿刺分析,明确是否为染色体异常导致胎停育。
·母体免疫指标检测:抗心磷脂抗体、β2糖蛋白Ⅰ抗体等,排查免疫因素。
三、动态监测与诊断流程
1.早期妊娠(孕6~8周)
·首次超声确认孕囊位置、大小及胎心搏动。
·间隔7~10天复查超声,观察胚胎生长速度及胎心变化。
2.中期妊娠(孕12周后)
·通过胎心监护、B超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若发现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或胎心异常,需进一步排查胎停育可能。
3.诊断标准
·超声明确胎心消失,或孕囊持续2周无增长、胎芽持续1周无生长。
·血清hCG水平持续下降或无增长趋势。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35岁)
·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建议孕早期行绒毛穿刺或羊水穿刺检测。
·缩短超声监测间隔,建议每5~7天复查一次。
2.既往胎停育史患者
·孕前需完善染色体、免疫、内分泌等全面检查。
·孕早期可预防性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或肝素(需遵医嘱),改善子宫血流灌注。
3.合并慢性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将TSH控制在2.5mIU/L以下。
五、心理支持与后续管理
1.心理干预
·胎停育后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加入支持小组。
·伴侣共同参与心理疏导,避免将责任归咎于一方。
2.再次妊娠准备
·间隔3~6个月后再妊娠,给子宫充分修复时间。
·孕前补充叶酸(0.4~0.8mg/d),降低神经管缺陷风险。
3.病理检查与遗传咨询
·胎停育后建议行清宫组织病理检查及染色体分析,明确原因。
·若连续发生2次及以上胎停育,需进行夫妻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
胎停育的判断需综合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及血清学指标,动态监测是关键。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既往胎停育史患者需更密切随访,合并慢性疾病者需严格管理基础病。胎停育后需重视心理支持与后续管理,为再次妊娠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