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需从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营养支持及心理因素关注等方面应对肌肉萎缩问题。康复训练包括早期等长收缩、逐步关节活动度训练及后期渐进性抗阻训练;物理治疗有低频电刺激促进收缩、康复训练前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营养支持要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同时需关注成年及儿童患者心理状态,良好心理有助于康复。
一、康复训练
(一)等长收缩训练
针对髌骨骨折早期,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无论年龄大小,在骨折固定稳定的情况下即可开始。比如成年患者,平躺在床上,将腿部伸直,用力绷紧大腿前方的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5组。对于儿童患者,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类似的肌肉收缩训练,要注意力度适中,以患儿能耐受为准,通过这种等长收缩训练可以保持肌肉的张力,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
(二)关节活动度训练
随着骨折恢复进程,逐步进行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成年患者,在骨折后2-3周左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屈膝和伸膝活动。比如坐在床边,让小腿自然下垂,利用重力慢慢屈膝,或者在仰卧位下,由他人协助缓慢屈伸膝关节,每次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对于儿童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需更加轻柔,由专业医护人员或家长辅助进行,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促进肌肉的正常运动,防止肌肉萎缩。
(三)渐进性抗阻训练
当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大约骨折后6-8周左右(具体根据影像学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可开始渐进性抗阻训练。成年患者可以使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肌的抗阻训练,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腿部用力拉伸弹力带进行收缩,随着肌肉力量恢复逐渐增加弹力带的阻力。儿童患者则可根据自身力量情况,在家长帮助下进行轻度的抗阻练习,如在屈伸膝关节时给予适当阻力,通过渐进性抗阻训练可以逐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萎缩状况。
二、物理治疗
(一)电刺激疗法
可以采用低频电刺激来促进肌肉收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电刺激的参数有所不同。成年患者一般选择合适的低频电刺激频率和强度,通过电极片放置在股四头肌部位,刺激肌肉收缩,每次治疗时间大约15-20分钟,每周可以进行2-3次。儿童患者则需要调整电刺激的参数,确保安全和有效,电刺激疗法能够通过外部刺激促进肌肉神经的兴奋,引起肌肉收缩,从而改善肌肉萎缩情况。
(二)热敷
在康复训练前后可以进行热敷。对于成年患者,用温度适宜的热毛巾或热敷袋敷在膝关节周围,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0-15分钟,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为肌肉的修复和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环境。儿童患者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可选择温度稍低但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作用的热敷方式,如使用温水袋热敷,同样每次热敷时间不宜过长,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肌肉萎缩相关的血液循环不畅问题。
三、营养支持
(一)蛋白质摄入
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对肌肉恢复至关重要。不同年龄的人群蛋白质需求有所差异。成年患者每天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1-1.2克蛋白质,可以通过摄入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来补充蛋白质,例如每天吃1-2个鸡蛋,适量食用鱼肉、鸡肉等。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需求相对更高,每天每公斤体重可能需要1.2-1.5克蛋白质,可通过饮用牛奶、食用豆制品等方式补充蛋白质,充足的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物质基础,有助于改善肌肉萎缩。
(二)维生素摄入
维生素对于肌肉的正常代谢也很重要。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对肌肉功能有影响。成年患者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来合成维生素D,也可以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儿童患者由于户外活动相对较多,但仍需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同时维生素C等其他维生素也对肌肉的修复有一定帮助,通过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等获取维生素,维持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心理因素关注
无论是成年患者还是儿童患者,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又可能影响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和效果。对于成年患者,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肌肉萎缩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改善的,增强其康复信心。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帮助儿童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身体的康复,从而更好地应对肌肉萎缩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