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的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病理检查(穿刺活检、切开活检)、实验室检查(血液生化、肿瘤标志物)及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影像学检查可初步发现骨组织异常等,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实验室检查部分指标可辅助判断,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可早期发现全身骨骼病变但特异性较低。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是骨癌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骨组织的异常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质增生、骨膜反应等。不同类型的骨癌在X线上有相对特征性表现,例如骨肉瘤常见成骨性、溶骨性或混合性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可呈Codman三角或日光射线样改变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骨癌患者,X线检查能初步提示骨骼病变情况,但对于一些早期、病变较隐匿的骨癌可能显示不清晰。
2.CT检查
意义: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肿瘤的部位、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对复杂解剖部位的骨肿瘤,如骨盆、脊柱等部位的骨癌,CT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三维结构信息,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为手术方案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对于脊柱骨癌,CT能明确肿瘤是否侵犯椎管、脊髓受压情况等。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意义: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早期发现骨髓内的病变,在骨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清晰显示骨肿瘤在骨髓、软组织中的范围,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血管、神经等软组织。对于骨癌的分期评估有重要作用,能帮助医生了解肿瘤在骨内和软组织内的扩散情况,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比如,在判断骨肉瘤是否侵犯周围肌肉组织及范围时,MRI比X线和CT更具优势。
二、病理检查
1.穿刺活检
操作方法:在影像学引导下,通过穿刺针获取骨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一些表浅或位置相对较易穿刺的骨肿瘤,可采用此方法。例如,对于四肢长骨的骨癌,在CT或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
意义:病理检查是确诊骨癌的金标准。通过对获取的肿瘤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和相关免疫组化等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从而确定是骨原发恶性肿瘤还是转移性骨肿瘤等。对于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骨癌患者,穿刺活检都能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但需要注意操作过程中避免造成肿瘤播散等并发症。
2.切开活检
适用情况:当穿刺活检未能明确诊断,且临床高度怀疑骨癌时,可能需要进行切开活检。例如,一些位置较深、穿刺困难或穿刺组织量不足的骨肿瘤,需要切开暴露肿瘤组织进行活检。
意义:能获取足够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但切开活检有造成肿瘤局部种植转移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操作时要遵循无瘤操作原则,减少肿瘤播散的可能。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碱性磷酸酶(ALP):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常见于骨肉瘤等骨肿瘤患者,尤其是成骨性骨肉瘤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往往明显升高。但需要注意,一些良性骨病变、妊娠、儿童生长期等情况也可能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所以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对于儿童骨癌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ALP本身可能处于较高水平,需要与正常生长值进行区分。
乳酸脱氢酶(LDH):部分骨癌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可升高,尤其是晚期骨癌患者,肿瘤细胞代谢活跃,可能导致血清LDH升高。但LDH升高缺乏特异性,其他恶性肿瘤或一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其升高,所以不能单独依靠LDH来诊断骨癌,但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2.肿瘤标志物检查
骨钙素:骨钙素是骨组织中一种重要的非胶原蛋白,骨肉瘤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可能升高,对骨肉瘤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但同样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不同年龄的骨癌患者,骨钙素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钙素水平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注意参考值的差异。
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对于怀疑有转移性骨癌的患者,可检测这些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但这些标志物对骨癌的特异性相对较低。
四、其他检查
1.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意义:可以早期发现全身骨骼的转移性肿瘤或骨原发肿瘤,能够显示全身骨骼的代谢情况。对于骨癌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扫描能帮助判断骨癌是否有远处转移,尤其适用于临床高度怀疑骨癌但X线等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情况。例如,一些骨转移癌在X线等检查尚未出现骨质破坏时,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可能已经显示异常浓聚灶。但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的特异性相对较低,一些良性骨病变也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