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桡骨骨折的诊断评估包括临床表现(疼痛、肿胀、畸形等,儿童与成人表现有差异)和影像学检查(X线首选,复杂骨折等需CT等);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手法复位外固定、持续牵引)和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治疗分早期(固定期间手指活动、上肢肌肉等长收缩)、中期(拆除外固定后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训练)、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后力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者各有注意事项,儿童倾向保守治疗且需密切观察外固定,老年人注意骨折愈合慢及康复循序渐进,合并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基础疾病并适度康复训练。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尺桡骨骨折后局部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可伴有异常活动(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青枝骨折可能仅有局部轻度肿胀,畸形不明显;成人骨折症状相对典型。
2.影像学检查:X线是首选检查方法,能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及移位情况。对于复杂骨折或隐匿性骨折,CT等进一步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细节。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的尺桡骨骨折。通过手法将骨折端恢复正常解剖关系,然后用石膏、小夹板等外固定装置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调整外固定。儿童生长潜力大,部分青枝骨折可仅用夹板固定。
持续牵引:对于一些不稳定的骨折或肿胀明显的骨折,可先采用持续牵引,如皮肤牵引或骨牵引,牵引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同时使骨折端适当复位,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当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时需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用钢板、螺丝钉、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端固定,以恢复尺桡骨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内固定材料的选择需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而定,如长斜形骨折可选用髓内钉固定,粉碎性骨折多选用钢板固定。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手指活动:无论骨折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固定期间都要尽早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通过手指的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尽量达到最大活动范围。
上肢肌肉等长收缩:进行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的收缩练习,每天多次,每次持续数秒,反复进行,以维持肌肉力量。
2.中期康复(拆除外固定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增加腕关节、肘关节的屈伸等活动度训练,可通过主动运动、助力运动等方式进行。例如,患者可自己进行腕关节的弯曲和伸展,也可在他人辅助下进行适度的活动,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前臂旋转训练:在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行前臂的旋转训练,从轻度的旋转活动逐渐增加强度和范围,可采用坐位或卧位,缓慢转动前臂,促进前臂旋转功能的恢复。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
力量训练:进行上肢力量的强化训练,可使用哑铃等器械进行锻炼,如手持哑铃进行屈肘、伸肘、腕关节屈伸等动作,逐步增加负荷,增强上肢肌肉力量。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进行穿衣、持物、洗脸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可进行一些功能性的活动训练,如上下楼梯等,提高上肢的功能水平。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尺桡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或不全骨折,治疗上更倾向于保守治疗,如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由于儿童生长发育快,骨折愈合能力强,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外固定的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固定失效。同时,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和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2.老年人:老年人尺桡骨骨折常合并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较慢。治疗时手术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的进一步发展,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或内固定物松动等情况。
3.合并基础疾病者:对于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骨折的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骨折的愈合和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治疗过程中药物对骨折治疗的影响以及骨折康复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诱发心血管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