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由真菌感染引发,有传染性,核心特征是皮肤出现红斑等症状,常见类型包括头癣、体股癣等,发病与免疫、环境等因素相关,诊断依靠镜检、培养等方法,治疗分局部和系统治疗,特殊人群用药有差异,预防需保持个人卫生、控制环境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抑制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真菌性皮肤病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真菌性皮肤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或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疾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其核心特征包括皮肤表面出现红斑、丘疹、水疱、鳞屑或结痂,常伴瘙痒、灼热感,部分类型可累及毛发(如头癣)或指甲(如甲癣)。真菌镜检及培养是确诊金标准,可明确菌种类型及感染程度。
二、常见类型与临床表现
1.头癣:多见于儿童,由犬小孢子菌或毛癣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头皮圆形脱发斑、鳞屑及断发,严重时可致永久性脱发。儿童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头皮屏障功能较弱,易通过接触患病宠物或共用梳子感染。
2.体癣与股癣:体癣好发于躯干、四肢,股癣局限于腹股沟及会阴部,均表现为环状红斑,边缘隆起伴脱屑,中央逐渐消退。肥胖者、多汗者或长期穿紧身衣物者因局部潮湿易发,男性股癣发病率高于女性,与生理结构差异有关。
3.手癣与足癣:手癣多由足癣传染而来,表现为手掌或指间角化过度、脱屑或水疱;足癣俗称“脚气”,分为水疱型、间擦型和鳞屑角化型,夏季加重,冬季缓解。长期穿不透气鞋袜、公共浴室赤脚行走或共用拖鞋是主要诱因。
4.甲癣:俗称“灰指甲”,由皮肤癣菌或非皮肤癣菌性霉菌侵犯甲板引起,表现为甲增厚、变色(黄、白或灰)、变形或分离。糖尿病患者因微血管病变导致甲营养障碍,感染风险增加;老年人因甲生长缓慢、修复能力下降,病程更长。
5.花斑癣: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胸背部、颈部或上肢的色素减退或沉着斑,表面覆细小鳞屑,夏季加重,冬季减轻。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多汗者易发。
三、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真菌通过角质层侵入皮肤,利用角质蛋白作为营养来源,在适宜温度(22~36℃)、湿度(相对湿度>70%)及酸性环境(pH4~6)下繁殖。危险因素包括:
1.免疫功能低下: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发生深部真菌感染。
2.皮肤屏障破坏:外伤、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导致皮肤完整性受损,增加真菌侵入机会。
3.环境因素:潮湿环境(如南方夏季)、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易传播真菌。
4.生活习惯:共用毛巾、拖鞋、指甲剪等个人物品,或赤脚在公共场所行走,可促进交叉感染。
四、诊断方法与鉴别要点
1.真菌镜检:取皮损边缘鳞屑或甲屑,加10%~20%氢氧化钾溶液后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可确诊。
2.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3~7天观察菌落形态,可鉴定菌种。
3.伍德氏灯检查:花斑癣在伍德氏灯下呈黄绿色荧光,头癣部分菌种可显亮绿色荧光。
4.鉴别诊断:需与湿疹、银屑病、玫瑰糠疹等非感染性皮肤病区分,后者无真菌镜检阳性结果。
五、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局部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感染,常用药物包括咪唑类(克霉唑、益康唑)、丙烯胺类(特比萘芬)、吗啉类(阿莫罗芬)等外用制剂。疗程一般2~4周,头癣需延长至6~8周。
2.系统治疗:用于重度、泛发性或难治性感染,常用药物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伊曲康唑需餐后服用以提高生物利用度,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敏感性高。
3.特殊人群用药:儿童首选外用药物,避免系统用药;孕妇慎用唑类抗真菌药,妊娠中期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比萘芬;肝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并监测肝功能。
六、预防措施与健康管理
1.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燥,勤换内衣裤及鞋袜,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2.环境控制:定期清洁居住环境,保持通风,降低湿度。
3.高危人群防护: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肥胖者需减重,多汗者可使用吸汗粉。
4.宠物管理:定期为宠物洗澡、驱虫,避免接触患病动物。
5.公共场所注意:游泳或洗澡后彻底擦干皮肤,穿自有拖鞋。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防止皮肤萎缩;头癣需剃除病发,减少传染源。
2.老年人:甲癣治疗需延长疗程,因甲生长缓慢;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降压药、降糖药同服。
3.孕妇:妊娠早期避免使用任何抗真菌药,妊娠中期后仅限外用低浓度制剂。
4.免疫抑制人群:定期筛查真菌感染,早期干预,防止播散性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