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不全临床诊断包括病史与症状评估(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清酶学、胆红素代谢、蛋白代谢指标异常)、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观察肝脏等情况)及肝脏活检(金标准但有创,可明确病因等)来综合判断。
一、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诊断标准
(一)病史与症状评估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肝功能不全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肝功能不全可能与先天性代谢疾病等相关,而老年人可能因多种慢性疾病累积影响肝功能。对于儿童,需详细询问母亲妊娠史、家族遗传代谢性疾病史等;老年人则要了解既往慢性肝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的直接病史相关差异,但某些肝脏疾病可能在不同性别中有不同的易患倾向,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女性中相对多见,询问病史时需关注这些潜在因素。
3.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者易患酒精性肝病导致肝功能不全,需询问饮酒年限、平均每日饮酒量等;长期接触肝毒性物质(如工业毒物、某些药物等)者,要了解接触史及接触时间、强度等;有不洁输血史、纹身史等可能与病毒性肝炎感染相关,需详细询问。
4.既往病史:有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病史者,病情进展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有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感染等)病史者,可影响胆汁排泄进而影响肝功能;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者,可能并发脂肪肝等肝脏病变,从而引发肝功能不全。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1.血清酶学指标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40U/L,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均可导致ALT升高,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但ALT升高的幅度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完全平行。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参考值一般为8~40U/L,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等组织中,AST/ALT比值也有一定意义,如AST/ALT>1,在酒精性肝病等情况时可能更明显。
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成人40~150U/L,儿童50~240U/L,ALP升高常见于胆道梗阻、肝内胆汁淤积、肝占位性病变等情况,骨骼疾病等也可导致ALP升高,需结合临床鉴别。
γ-谷氨酰转移酶(GGT):正常参考值男性11~50U/L,女性7~32U/L,GGT升高常见于酒精性肝病、胆道梗阻、药物性肝损伤等,在酒精性肝病时往往显著升高。
2.胆红素代谢指标
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3.4~17.1μmol/L,结合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6.8μmol/L,非结合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1.7~10.3μmol/L。肝功能不全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可导致TBil升高,其中DBil升高为主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IBil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黄疸等,但肝功能不全时也可出现两者不同程度的升高。
3.蛋白代谢指标
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40~55g/L,球蛋白(GLB)正常参考值20~30g/L,白球比(A/G)正常参考值1.5~2.5:1。肝功能不全时,肝细胞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可导致ALB降低,同时可能伴有球蛋白升高,从而使A/G比值降低,严重肝功能不全时A/G比值可倒置。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如肝癌、肝血管瘤等)、肝硬化导致的肝脏形态改变(如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叶比例失调等)、胆道系统病变(如胆囊结石、胆管扩张等),对于评估肝脏血流情况也有一定帮助。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对于发现肝脏较小的占位性病变、判断肝脏病变的范围等比超声更具优势,还可了解肝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病变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对于某些肝脏肿瘤性病变、肝内血管病变等的诊断价值较高,且无辐射损伤,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
(四)肝脏活检
肝脏活检是诊断肝功能不全病因及评估肝脏病变程度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通过肝脏活检可观察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有无炎症、坏死、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对于明确病因(如鉴别病毒性肝炎的类型、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等有重要意义。但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需谨慎评估活检的必要性和风险,充分考虑患儿的耐受性等因素。对于老年人,也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肝脏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