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包括饮食、口腔、呼吸道、休息活动及病情观察等方面。饮食初期选温凉流质或半流质,渐过渡软食,避刺激;口腔用生理盐水等漱口,勤漱口;呼吸道鼓励深呼吸等,保环境适宜;休息要充足,活动分阶段注意;病情观察出血和发热情况。
一、术后饮食护理
1.初期饮食选择
声带息肉手术后初期,应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蛋羹等。这是因为术后咽喉部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水肿,过硬、过热或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加重咽喉部的不适甚至导致出血。例如,过热的食物可能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出血风险;过硬的食物需要用力咀嚼,可能会牵扯到手术部位。
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食物的温度和质地,避免因食物温度过高烫伤咽喉黏膜,同时要确保食物易于吞咽,防止误吸。
2.逐渐过渡饮食
在术后1-2天左右,可以逐渐过渡到软食,如软面条、煮烂的米饭、豆腐等。这些食物相对容易消化,且对咽喉部的刺激较小。随着伤口逐渐愈合,大约术后1周左右,可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辛辣食物会刺激咽喉部黏膜,引起充血水肿;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间接影响身体恢复。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饮食过渡更要缓慢,密切关注进食后的反应,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出现消化道不适等问题。
二、口腔护理
1.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性
术后保持口腔清洁可以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患者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漱口。一般术后24小时即可开始漱口,每次漱口时要仰头,让含漱液充分接触口腔各个部位,每次含漱时间不少于30秒。
儿童患者由于配合度较低,家长可以协助进行口腔清洁,如用棉签蘸取适量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黏膜,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手术部位。
2.漱口频率
建议患者每餐后及睡前都进行漱口,每天至少漱口4-5次。对于术后吞咽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的患者,更要注意口腔清洁,防止食物残渣残留引起感染。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但要注意避免剧烈咳嗽,因为剧烈咳嗽可能会导致手术部位缝线断裂或出血。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每次深呼吸10-15次,每天3-4次。
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其呼吸情况,若发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因为儿童的气道相对狭窄,术后呼吸道护理更为关键。
2.环境要求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湿润,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干燥的空气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使患者感到咽喉部不适,而过于潮湿的环境又容易滋生细菌。可以使用空气加湿器来调节室内湿度。老年患者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更为敏感,要特别注意营造适宜的病房环境。
四、休息与活动
1.休息要求
术后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因为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
儿童患者要保证其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老年患者由于睡眠质量可能相对较差,更要注意保证休息时间,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有助于睡眠的方法,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伤口恢复的药物。
2.活动注意事项
术后1-2天内应尽量卧床休息,减少头部剧烈活动,防止头部过度运动导致手术部位受到牵拉。术后3-5天可以在室内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缓慢行走等,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剧烈运动或弯腰低头等动作。
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其过度哭闹和剧烈玩耍,防止因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引起呼吸和血液循环的变化,影响手术部位恢复。老年患者活动时要缓慢起身、缓慢行走,防止因体位变化过快引起头晕等不适,同时要注意活动量适中,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五、病情观察
1.出血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咽喉部有无出血情况,如痰中带血、口中有鲜血吐出等。如果发现痰中带少量血丝,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大量咯血或吐血,则属于异常情况,要立即告知医生。
儿童患者由于不会准确表达,家长要注意观察其口腔分泌物的颜色、量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相对较差等情况,更要加强出血观察。
2.发热观察
术后要监测患者体温,一般术后可能会有吸收热,体温通常不超过38.5℃,持续时间较短。如果体温超过38.5℃或持续发热,要考虑是否存在伤口感染等情况,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儿童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术后发热要更加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并查找发热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