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骨折有疼痛、局部肿胀淤血、功能障碍、畸形等表现,疼痛因病变部位等有不同特点,局部肿胀淤血与多种因素相关,功能障碍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畸形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联。
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发生病理性骨折时疼痛表现并无本质差异,但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在不同人群中发生率不同。比如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女性相对更易发生,因为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更快;而青少年发生骨肿瘤相关病理性骨折,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与特定肿瘤类型相关。
与生活方式关系: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某些病因导致病理性骨折的风险,进而影响疼痛表现。例如长期酗酒可能导致酒精性骨病,增加病理性骨折风险,患者在相应部位出现疼痛;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骨质疏松风险高,发生骨质疏松性病理性骨折时疼痛明显。
与病史关系:有骨病史(如骨肿瘤、骨质疏松症等)的人群发生病理性骨折时,疼痛往往是原有疾病症状的加重。比如有骨肿瘤病史的患者,当肿瘤导致骨质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轻微活动就可能引发病理性骨折,疼痛较普通骨折更剧烈且持续。
局部肿胀、淤血
表现:骨折部位会出现肿胀,是由于骨折端出血及周围组织损伤引起的炎性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液渗出增多。同时,骨折处血管破裂出血可导致淤血,表现为皮肤出现青紫瘀斑。例如长骨发生病理性骨折时,肢体局部肿胀明显,皮肤可出现青紫色改变。
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同年龄和性别在局部肿胀、淤血表现上无本质区别,但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在不同人群中肿胀淤血程度可能有差异。如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由于骨质本身的疏松,骨折端出血相对可能不是特别多,肿胀淤血程度相对可能较一些外伤导致的骨折轻,但也需结合具体情况。
与生活方式关系: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状态,进而影响肿胀淤血程度。比如长期吸烟的人,血管收缩功能可能受影响,发生病理性骨折时肿胀淤血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吸烟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损伤后肿胀淤血的吸收。
与病史关系:有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局部肿胀淤血可能更严重。例如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后,由于本身存在静脉回流障碍,肿胀淤血会更明显且消退困难。
功能障碍
表现:骨折部位所在肢体的功能会受到影响,比如不能正常活动、肢体无法正常负重等。例如发生脊柱病理性骨折时,患者可能出现脊柱活动受限,不能正常站立、行走或弯腰等;发生下肢长骨病理性骨折时,患者无法正常行走,出现跛行甚至不能站立。
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同年龄和性别在功能障碍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理性骨折导致的功能障碍可能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更大。比如儿童发生长骨病理性骨折后,若治疗不当可能影响肢体的正常生长,导致肢体短缩、畸形等,影响肢体功能;女性在一些需要体力活动的工作中,发生病理性骨折导致的功能障碍可能对其生活和工作影响更明显。
与生活方式关系:生活方式中从事的职业等因素会影响功能障碍的程度。例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发生上肢病理性骨折,会严重影响其劳动能力,导致无法正常进行工作相关的上肢活动;而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的人群发生病理性骨折后,功能障碍对其生活影响相对可能较小,但也会影响日常的基本活动。
与病史关系:有神经系统病史的人群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功能障碍可能更复杂。比如有脊髓损伤病史的患者发生下肢病理性骨折,除了骨折导致的功能障碍外,还可能因为脊髓损伤影响神经对肢体的支配,加重功能障碍程度,导致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进一步受损。
畸形
表现:骨折端移位可导致肢体出现畸形,如成角畸形、短缩畸形、旋转畸形等。例如长骨骨折时可能出现肢体弯曲、缩短或旋转等异常形态。
与年龄性别关系:儿童发生病理性骨折时,由于骨骼的生长特性,畸形可能随生长发育出现不同变化。比如儿童长骨病理性骨折出现成角畸形,可能在生长过程中逐渐矫正或进一步发展;女性和男性在畸形表现上无本质区别,但不同病因导致的畸形在不同人群中发生率不同,如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出现脊柱后凸畸形等。
与生活方式关系: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速某些病因导致的畸形发展。例如长期姿势不良的人,若存在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发生病理性骨折,可能加重畸形程度,因为不良姿势会影响骨折部位的受力和恢复。
与病史关系:有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病史的人群发生病理性骨折时,畸形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比如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病史的患者,本身骨骼强度就低,发生病理性骨折后畸形程度可能比一般人群更重,且骨折愈合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