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病因包括局部因素(如急性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慢性炎症等)、全身因素(如贫血、消化不良等)和环境因素(如长期处于污染环境、吸烟饮酒等);临床表现有咽部异物感、不适感、咳嗽等症状及咽部黏膜慢性充血等体征;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和咽部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并局部治疗;预防要保持口腔清洁、改善生活环境、合理饮食、增强体质。
病因方面
局部因素:
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急性咽炎若没有得到彻底治疗,炎症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咽炎。比如儿童时期患急性咽炎后,如果没有规范治疗,就可能增加发展为慢性咽炎的风险。
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鼻腔、鼻窦的炎性分泌物倒流至咽部,长期刺激咽部黏膜,引发慢性咽炎。例如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其鼻腔内的脓性分泌物会不断流向咽部,刺激咽部黏膜,导致慢性咽炎的发生。
咽部邻近器官的慢性炎症:如慢性扁桃体炎、牙龈炎等,炎症蔓延至咽部,引起慢性咽炎。年龄较小的儿童如果扁桃体反复发炎,就容易引发咽部的慢性炎症。
全身因素:
贫血:可导致咽部组织缺氧,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慢性咽炎。对于贫血患者,尤其是长期贫血未得到纠正的人群,咽部黏膜的营养供应和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慢性咽炎。
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酸反流至咽部,刺激咽部黏膜,引发慢性咽炎。一些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的人群,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进而增加慢性咽炎的发病几率。
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咳嗽等症状会长期刺激咽部,导致慢性咽炎。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患者,长期的咳嗽动作会对咽部造成反复刺激,容易引发慢性咽炎。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可能导致咽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慢性咽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的病变,咽部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咽部不适等慢性咽炎的表现。
内分泌紊乱:如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出现咽部异物感等慢性咽炎的症状。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的波动,咽部的感觉神经可能会变得敏感,从而出现慢性咽炎相关症状。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缺乏,可引起咽部黏膜上皮退变,容易引发慢性咽炎。长期挑食、偏食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增加慢性咽炎的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粉尘、化学气体污染的环境中,或者长期吸烟、饮酒等,都容易诱发慢性咽炎。例如在工厂工作的工人,长期接触粉尘,咽部黏膜容易受到损伤,引发慢性咽炎;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咽部黏膜,导致慢性咽炎的发生。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
咽部异物感: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尤其在吞咽唾液时比较明显,但进食时一般无明显梗阻感。儿童可能会表现为频繁清嗓等动作。
咽部不适感:可出现咽部干燥、瘙痒、灼热、微痛等感觉。不同患者的不适感觉可能有所差异,有的患者主要是干燥感,有的则以灼热感为主。
咳嗽:由于咽部黏膜受炎症刺激,患者可出现刺激性咳嗽,一般无痰或仅有少量黏痰。儿童的咳嗽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睡眠。
体征:
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咽部黏膜呈暗红色,血管扩张,咽后壁可见散在的淋巴滤泡增生,有的患者淋巴滤泡可融合成片。
咽侧索肥厚:咽侧索处的淋巴组织增生肥厚,导致咽侧索变粗。
咽后壁黏液附着:咽后壁可见有黏稠的分泌物附着。
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发作情况、有无相关的局部或全身疾病史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史、是否有鼻腔鼻窦疾病等。
咽部检查:通过间接喉镜或电子喉镜检查咽部黏膜情况,观察是否有慢性充血、淋巴滤泡增生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咽部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的不适。
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咽喉等部位的慢性炎症,改善全身健康状况,避免接触粉尘、化学气体等刺激性物质,戒烟戒酒等。
局部治疗: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清洁咽部,减轻炎症反应;也可局部涂抹药物,如碘甘油等,有杀菌、收敛的作用。
预防:
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可使用淡盐水漱口,有助于保持咽部清洁,预防慢性咽炎。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家长要帮助其正确刷牙。
改善生活环境: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避免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对于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
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咽部的刺激。儿童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如散步、慢跑等。儿童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