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可通过多种方法治疗,中药内服辨证论治分脾虚湿盛、脾胃虚寒、肝郁脾虚型;针灸体针选天枢等穴,泻补有法,艾灸选神阙等穴,温阳散寒;推拿按摩腹部,促进蠕动;饮食需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规律进食;情志调节对不同人群很重要,儿童需安抚,成年要乐观,老年靠陪伴。
一、中药内服治疗
1.辨证论治
脾虚湿盛型:多因脾胃虚弱,水湿内停所致,常见症状为大便溏薄、腹胀纳呆等,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参苓白术散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物具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党参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术有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等作用。
脾胃虚寒型:往往是由于脾胃阳气不足,寒自内生,表现为腹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等,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的功效,桂枝、白芍等能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相关研究显示黄芪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可促进溃疡愈合。
肝郁脾虚型:与情志不舒导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有关,可见胁肋胀痛、大便溏结不调等,以痛泻要方加减。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现代研究发现白芍能抑制肠管痉挛,陈皮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选穴:常选取天枢、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位。天枢是大肠之募穴,能调理大肠气机;关元为元气所存之处,可补益元气、调理脾胃;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强壮要穴,能健脾和胃;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运化水谷。
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一般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针刺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慢性结肠炎患者的胃肠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等。
2.艾灸
选穴:可选择神阙、中脘、气海等穴位。神阙穴位于脐中,艾灸神阙能温补元气、健运脾胃;中脘是胃之募穴,艾灸中脘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气海能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
操作方法:一般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等方法。温和灸是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一定距离进行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隔姜灸是将姜片置于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艾灸对于脾胃虚寒型的慢性结肠炎患者有较好的温阳散寒、健脾和胃的效果,能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推拿按摩
1.腹部按摩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力度适中,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1-2次。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慢性结肠炎患者都可适用,但要注意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按摩力度,比如年老体弱者按摩力度宜轻。
作用机制:通过按摩腹部的相关穴位和区域,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地调节胃肠道的分泌、蠕动等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这种机械刺激可以影响肠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改善肠道的病理状态。
四、饮食调理
1.总体原则
清淡易消化:慢性结肠炎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肠道,加重炎症反应。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米饭等,这些食物易于消化吸收,能减轻胃肠负担。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食物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苹果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以支持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则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避免营养不良。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上班族要注意合理安排用餐时间,保证三餐规律,这有助于维持胃肠正常的消化节律,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五、情志调节
1.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结肠炎患者的情志状态可能受到疾病症状的影响,如腹痛、腹泻等不适会使儿童烦躁不安。家长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儿童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胃肠功能,加重病情。
成年患者:成年慢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因疾病的长期困扰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应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志。研究表明情志因素与慢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情志状态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担忧等因素出现情绪低落等情况。家属要多陪伴老人,让老人参与一些轻松的活动,如书法、下棋等,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病情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