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是眼周皮肤因血管血流、色素沉着或组织结构改变等形成的外观问题,分为色素型、血管型、结构型,受生活方式、年龄、疾病等因素影响,可通过肉眼观察初步判断,严重时需进一步检查鉴别,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调理、眼部护理来预防与改善。
黑眼圈的分类及特点
色素型黑眼圈: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因日晒等导致眼周皮肤黑色素产生增加。比如有家族遗传易长雀斑体质的人群,眼周相对更容易出现色素型黑眼圈,表现为眼周皮肤呈现均匀的深色,一般从儿童时期可能就会有一定表现,随着年龄增长,受日晒等影响可能会逐渐加重。
血管型黑眼圈:主要是眼周血管血流异常引起。年轻人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影响眼周血液循环,导致血管型黑眼圈出现,表现为眼周皮肤呈现青黑色,常在熬夜后更为明显,因为熬夜使眼周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血液淤积。年龄增长后,眼周皮肤变薄,皮下血管更容易显现,也是血管型黑眼圈常见的原因,尤其40岁以上人群,眼周皮肤老化,血管型黑眼圈可能更突出。
结构型黑眼圈:是由于眼周组织结构改变导致。随着年龄增加,眼周皮肤、肌肉等组织松弛,眶隔脂肪膨出等,从外观上看形成类似阴影的黑眼圈表现,常见于中老年人,眼周会有明显的凹陷和膨出造成的阴影样改变。
黑眼圈的形成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
睡眠不足: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会影响眼周血液循环,使眼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淤积,容易形成黑眼圈。比如经常熬夜加班的人群,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眼周血液循环不畅,黑眼圈容易加重。
过度用眼: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等过度用眼行为,会使眼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受阻,增加黑眼圈形成风险。学生长时间用眼学习,上班族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都可能因过度用眼导致黑眼圈。
日晒:紫外线会刺激皮肤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黑色素,长期日晒会使眼周皮肤黑色素沉着,尤其是本身有色素型黑眼圈遗传倾向的人,日晒会明显加重黑眼圈程度。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老化,胶原蛋白流失,眼周皮肤变薄,皮下血管更容易显现,同时眼周组织结构改变,眶隔脂肪等位置变化,这些都会导致黑眼圈更容易出现且程度加重。婴幼儿时期一般较少有黑眼圈,儿童期可能因遗传或长期日晒等开始出现,中青年可能因生活方式因素出现,中老年则多因年龄相关的组织结构改变等出现黑眼圈。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黑眼圈,比如过敏性鼻炎患者,长期鼻塞会导致眼周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形成黑眼圈;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眼周血管扩张,出现黑眼圈等。
黑眼圈的相关检查与鉴别
检查方法:一般通过肉眼观察即可初步判断黑眼圈类型,但对于一些因疾病导致的黑眼圈,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比如怀疑有慢性肝病等疾病引起的黑眼圈,可能需要进行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来明确肝脏情况;怀疑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黑眼圈,可能需要进行鼻内镜等检查评估鼻腔状况。
鉴别诊断:需要与眼周皮肤炎症后色素沉着等情况鉴别。眼周皮肤炎症后色素沉着多有明确的眼周皮肤炎症病史,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炎症消退后出现色素沉着,而黑眼圈主要是眼周整体的色素或血管等因素导致的外观改变;还要与眼周肿瘤等导致的外观改变鉴别,眼周肿瘤一般会有局部肿物等其他表现,与单纯黑眼圈的外观有明显不同。
黑眼圈的预防与改善
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的充足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眼周血液循环,预防黑眼圈形成。比如学生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夜间充足睡眠;上班族要避免熬夜,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度用眼与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每用眼30-40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做眼保健操等,缓解眼周肌肉疲劳,促进眼周血液循环。例如使用电子设备时,遵循20-20-20原则,即每看20分钟电子屏幕,就看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20秒。
防晒:外出时使用防晒霜、戴太阳镜等,减少紫外线对眼周皮肤的照射,预防色素型黑眼圈加重。尤其是在紫外线强烈的季节和时段,要做好眼周防晒措施。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橙子、蓝莓、坚果等,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对眼周皮肤的损伤,改善血液循环。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维护眼周皮肤健康;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花青素可以改善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
眼部护理:选择合适的眼部护肤品,如含有咖啡因等成分的眼霜,咖啡因可以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减轻黑眼圈。但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合适的护肤品,避免引起眼周皮肤过敏等问题。对于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眼部护理产品,且要避免儿童过度使用成人眼部护肤品,防止刺激眼周皮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