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硬化是长期大量饮酒致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与饮酒量、时间及个体差异有关,病理早期有脂肪变性等,晚期有假小叶形成等,临床表现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诊断靠病史、实验室、影像学及肝穿刺活检,治疗关键是戒酒、营养支持及治并发症,预防要控饮酒量、定期体检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酒精性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是酒精性肝病的终末阶段。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脱氢酶将乙醇代谢为乙醛,乙醛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进一步代谢为乙酸,长期大量饮酒会使得乙醛等代谢产物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二、病因
1.饮酒量与饮酒时间:长期大量饮酒是主要病因,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就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或者短期内大量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80g/日)也可诱发急性酒精性肝炎。这里的乙醇量换算公式为:乙醇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
2.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某些人群由于遗传因素等导致体内乙醇脱氢酶或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使得乙醛在体内蓄积,更容易受到酒精的肝毒性损害。比如有研究发现,特定基因位点突变的人群,其患酒精性肝硬化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病理改变
1.早期:肝脏可能会有脂肪变性等表现,肝细胞内出现脂肪滴沉积。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纤维组织增生。
2.晚期:肝脏逐渐变形、变硬,假小叶形成是其典型的病理特征。假小叶是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同时,肝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门静脉高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逐渐显现。
四、临床表现
1.代偿期:症状相对隐匿,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肝脏轻度增大,质地偏硬,脾脏可能轻度肿大。此阶段患者如能及时戒酒并接受合理治疗,病情有可能得到控制,不再继续恶化。
2.失代偿期: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相关症状。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有脾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腹水等;肝功能减退相关表现有乏力、消瘦、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凝血功能障碍(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内分泌紊乱(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乳房发育,女性可有月经失调等)。
五、诊断
1.病史: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日,女性≥20g/日;或有短期内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日)。
2.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血清学标志物如血清糖缺转铁蛋白、前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可能有改变;还可检测血清乙醇浓度等。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见肝脏实质回声增强、不均匀,肝表面不光滑,脾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CT或磁共振成像(MRI)也可发现肝脏形态、密度等改变,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及与其他肝病的鉴别。
4.肝穿刺活检:是诊断酒精性肝硬化的金标准,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肝脏组织学改变,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等典型病理表现。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戒酒:这是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关键措施,早期戒酒可使病情部分逆转,即使已经发展到肝硬化阶段,戒酒也能延缓疾病进展。
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纠正营养不良,对于有腹水的患者,需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针对并发症治疗:如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取内镜下治疗等;对于腹水,可使用利尿剂等;对于肝性脑病等也需进行相应处理。
2.预防:
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不超过20g,女性不超过10g。
定期体检: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酒精性肝病并及时干预。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发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饮酒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可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问题,所以孕妇绝对不能饮酒,有饮酒史的育龄女性应在备孕前戒酒。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酒精对儿童肝脏等器官的毒性作用更大,儿童绝对不能接触酒精,家长应避免让儿童处于有酒精接触的环境中,防止发生酒精相关的肝损害等严重问题。
3.老年人: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减退,对酒精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受到酒精的肝毒性损害,老年人应严格控制饮酒量,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一旦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疑似酒精性肝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