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滑囊炎又称三角肌下滑囊炎,由创伤(年轻人肩部直接外伤、老年人轻微劳损)、继发(肩关节周围其他疾病蔓延)等因素致滑囊炎症,有疼痛(多在肩部外侧向三角肌止点放射,急重慢轻且活动时加重)、肿胀(滑囊内液体渗出致肩部膨隆、皮肤轻度发红等)、活动受限(无法正常完成日常动作)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压痛、活动度检查异常)、影像学检查(X线助排骨骼病变、超声可现滑囊增厚积液、MRI准确判断滑囊情况)诊断,治疗分非手术(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热敷、超短波>、药物<儿童慎用药>)和手术(保守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时考虑)。
病因方面
创伤因素:
对于年轻人,肩部的直接外伤,如跌倒时肩部着地、肩部受到撞击等,可能直接损伤肩峰下滑囊,导致滑囊出现炎症反应。例如运动损伤中,篮球运动员在争抢篮板球时肩部受到撞击,就有可能引发肩峰下滑囊炎。
老年人由于肩关节退变,轻微的劳损也可能逐渐引发滑囊炎症,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老年人,肩关节反复活动,肩峰下滑囊长期受到摩擦,容易出现慢性炎症。
继发因素:
肩关节周围的其他疾病也可能继发肩峰下滑囊炎,如肩周炎、冈上肌腱炎等。当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时,炎症可蔓延至肩峰下滑囊,引起滑囊的炎症反应。例如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炎症,会波及肩峰下滑囊,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的发生。
临床表现
疼痛:
疼痛是肩峰下滑囊炎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疼痛位置多在肩部外侧,可向三角肌止点处放射。急性炎症时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常因疼痛不敢活动肩关节;慢性炎症时疼痛相对较轻,但在肩关节活动时疼痛会加重,比如患者在抬举手臂、旋转肩关节时,疼痛明显加剧。
肿胀:
炎症刺激会导致滑囊内液体渗出增加,从而出现肩部肿胀。肿胀明显时,肩部外观可看到膨隆,皮肤可能有轻度发红。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薄,肿胀可能更容易被观察到,而老年患者可能因为本身皮下脂肪较少,肿胀相对不那么明显,但通过触诊仍可发现滑囊区域有增厚感。
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滑囊炎症导致的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等原因,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完成梳头、穿衣等日常动作,比如患侧手臂难以摸到对侧肩部,或者无法将手臂举过头顶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活动受限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为疼痛而主动减少肩关节活动,老年患者则可能因为本身关节活动度下降基础上合并肩峰下滑囊炎,活动受限更为明显。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肩部的详细体格检查,包括压痛检查,在肩峰下、三角肌前缘等区域可有明显压痛。还会进行肩关节活动度检查,发现患者肩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均减小。例如,在进行肩关节外展试验时,可发现患者外展到一定角度时疼痛明显加剧,且活动受限。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观察肩关节的骨骼结构,排除是否有骨折、骨质增生等情况,但对于肩峰下滑囊炎本身的诊断价值有限,不过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骨骼病变。例如,通过X线检查可以看到肩关节周围骨骼是否有异常,如肩峰形态是否异常等。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肩峰下滑囊的情况,可发现滑囊是否增厚、积液等。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对于肩峰下滑囊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超声检查相对更安全,能较好地观察滑囊内的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很高,可以准确判断肩峰下滑囊是否有炎症、积液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它能清晰显示滑囊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是诊断肩峰下滑囊炎较为准确的影像学方法。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让肩关节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加重炎症。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其过度使用患侧肩关节,比如减少剧烈运动等。休息时可以采用三角巾悬吊等方式固定肩关节,限制其活动。
物理治疗:
热敷:急性期过后可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儿童患者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能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超短波治疗:超短波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对于肩峰下滑囊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调整治疗参数。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儿童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要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引起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滑囊切除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例如,经过长时间规范的非手术治疗后,患者肩峰下滑囊炎症状仍无改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才会考虑手术治疗。
总之,肩峰下滑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了解其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