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是常见髋部骨折,老年人多见,青壮年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其血供特殊,临床表现有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按部位和X线表现分类,通过X线、CT、MRI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康复很重要,老年人和青壮年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但青壮年也可发生,多由较大的暴力引起。
二、解剖基础相关影响
股骨颈的血液供应较为特殊,其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臀下动脉和闭孔动脉的分支。旋股内动脉发出的骺外侧动脉是股骨头最主要的供血动脉,若该动脉受损,极易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质量下降,股骨颈脆弱,轻微外伤如扭转、跌倒等就可能引发骨折;青壮年发生股骨颈骨折则往往是由于高能量损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受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区。
畸形:患肢呈短缩、外旋畸形,一般外旋45°-60°,这是因为骨折远端受肌群牵拉所致。
功能障碍:患者髋关节活动受限,不能正常屈伸、旋转等。
2.体征
压痛:腹股沟中点下方可有压痛,纵轴叩击痛阳性,即敲击患肢足跟时,髋部出现疼痛。
四、分类
1.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仅有小凹动脉提供少量血液供应,股骨头缺血坏死率高。
经股骨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血供也受到一定影响,股骨头坏死率相对较高。
股骨颈基底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小转子间连线处,此处血供丰富,骨折愈合相对容易,股骨头坏死率低。
2.按X线表现分类
内收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髂嵴连线的夹角(Pauwel角)大于50°,属于不稳定骨折,容易移位。
外展骨折:Pauwel角小于30°,属于稳定骨折,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移位转化为不稳定骨折。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早期X线可能显示不清,需进一步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以及股骨头、颈的细微结构,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诊断价值较高,还可判断骨折的移位程度和三维结构。
MRI检查:早期可发现骨髓水肿等病变,对于判断股骨头有无缺血坏死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在受伤后2-3天即可发现骨髓水肿,比X线和CT更早发现病变。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如外展骨折等,可采用持续皮牵引或骨牵引治疗,同时需卧床休息,避免患肢负重,一般牵引时间为6-12周,之后需逐渐进行功能锻炼,但非手术治疗时间较长,并发症较多,如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2.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内固定:适用于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后用空心螺钉等内固定物固定骨折端,可保留股骨头,降低股骨头坏死的风险,但手术有复位失败的可能。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骨折移位明显、股骨头血供破坏严重或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可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能早期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可能出现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
七、预后及康复
1.预后
股骨颈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类型、治疗方法、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等因素有关。股骨头下骨折和经股骨颈骨折的股骨头坏死率较高,而股骨颈基底骨折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发生股骨颈骨折后,由于长期卧床,还可能并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这些并发症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2.康复
无论采用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康复锻炼都非常重要。非手术治疗患者在牵引期间需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治疗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逐渐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功能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或内固定物松动。康复过程中还需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股骨头血供情况。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发生股骨颈骨折后,卧床时间长,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护理上要注意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进行下肢肌肉按摩和屈伸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折愈合和骨质量改善。
2.青壮年
青壮年发生股骨颈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受伤机制复杂,除了关注骨折本身的治疗,还需全面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合并损伤。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早期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避免因过度康复导致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信心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