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聋指内耳听觉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病变致听力减退等,分先天性和后天性等,由遗传、孕期、年龄、疾病、噪声等致,有听力下降、耳鸣等表现,靠听力、影像、基因检测诊断,用药物、助听器、人工耳蜗及康复训练治疗,要孕期保健、避噪声、治相关病、遗传咨询来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和后天性神经性耳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感音性、神经性和中枢性神经性耳聋等。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神经性耳聋是由遗传基因异常导致,可在家族中遗传,比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等方式传递致病基因。
2.孕期因素:母亲孕期受到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接触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放射线照射等,可能影响胎儿内耳发育,引发神经性耳聋。
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听觉器官会发生生理性退变,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等逐渐出现萎缩或退化,从而导致老年性神经性耳聋,这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4.疾病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可引发神经性耳聋,如糖尿病,高血糖状态长期存在会损害内耳的血管和神经,影响内耳的正常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内耳组织,导致内耳结构和功能受损;梅尼埃病,其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内耳,可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神经性耳聋的表现。
5.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业生产中的噪音、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等,噪声会对内耳的毛细胞等造成损伤,进而引起神经性耳聋。
三、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可为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的可能只是对某些高频声音感知困难,重的则可能几乎听不到外界声音。儿童患者若出现神经性耳聋,可能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反应迟钝、说话时音量较大等。
2.耳鸣:患者常能感觉到耳内有持续或间歇性的声响,如buzzing、hissing等声音,耳鸣可能会在安静环境下更为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等。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眩晕症状,尤其在梅尼埃病导致的神经性耳聋中较为常见;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言语理解困难,比如在多人交谈环境中难以听清别人说话内容等。
四、诊断方法
1.听力检查
纯音测听: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纯音听阈,能明确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频率范围,是诊断神经性耳聋最常用的基本检查方法。例如,可确定是高频听力下降为主还是低频听力下降为主等情况。
听性脑干反应(ABR):利用声波刺激后记录脑干相应部位的电活动,能客观评估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对于婴幼儿、无法配合纯音测听的患者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判断是否存在听神经病变等情况。
耳声发射检查:通过检测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来反映内耳的功能状态,如耳声发射消失往往提示耳蜗病变,有助于神经性耳聋的定位诊断等。
2.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帮助排查内耳、听神经及颅内是否存在结构性病变,比如是否有听神经瘤、内耳畸形等情况,为明确神经性耳聋的病因提供依据。
3.基因检测:对于怀疑有遗传因素导致的神经性耳聋患者,基因检测可以发现相关的致病基因,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遗传咨询等。
五、治疗与康复
1.药物治疗:发病早期可尝试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族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适应证和禁忌证等。
2.助听器:对于中度及以上听力下降的患者,可根据听力损失情况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帮助患者放大声音,提高听力,改善交流能力。儿童佩戴助听器需要尽早进行,以利于其语言发育。
3.人工耳蜗植入:适用于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者。人工耳蜗能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恢复或重建听力。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要把握好合适的时机,一般年龄越小效果相对越好,但也需要综合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等。
4.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训练等,帮助患者学会利用残余听力和人工听觉设备来理解语言,提高交流能力。对于儿童,要注重早期的语言康复训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其语言功能的发展。
六、预防措施
1.孕期保健:孕妇要注意避免感染病毒,谨慎使用药物,远离放射线等,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保胎儿内耳发育正常。
2.避免噪声暴露: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减少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的时间,若无法避免,要佩戴防护耳塞等防护用具。使用耳机听音乐时要控制音量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对于糖尿病等可能影响内耳的全身性疾病要积极控制病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规范治疗,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4.遗传咨询:有神经性耳聋家族史的夫妇,准备生育时要进行遗传咨询,评估生育患儿的风险,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