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是多种原因致腰椎管等空间狭窄使马尾或神经根受压的综合征,病理机制是椎管骨性结构等退变致容积减小压迫神经,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退变等致髓核等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的综合征,病理是椎间盘结构改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表现为放射性神经痛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两者在多方面存在不同,需结合具体情况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等原因,使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或软骨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是椎间盘的结构发生改变,髓核突破纤维环的限制向椎管内突出,进而压迫周围神经组织。
临床表现
腰椎管狭窄症:
间歇性跛行:是其典型表现,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复发。这是因为行走时椎管内神经组织血供相对不足,狭窄的椎管空间限制了神经的活动,导致缺血缺氧加重而出现症状。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不同: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主要是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休息后缓解方式与神经源性不同,且血管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动脉病变。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间歇性跛行与腰椎管的狭窄程度相关,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由于退变基础更易出现此类表现。
腰腿痛:腰腿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等部位,一般神经根受压节段不同,放射部位有所差异。但疼痛程度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相对较轻,不过也存在个体差异。
腰椎间盘突出症:
放射性神经痛:多有较典型的放射性神经痛,疼痛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放射,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重。这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导致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放射性疼痛。不同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无明显本质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生理变化影响而使症状有所不同。
腰部疼痛:大部分患者有腰部疼痛,可急性或慢性发作,腰部活动受限,尤其是前屈、后伸、侧弯等活动可能明显受限。年轻患者可能因急性损伤等原因发病,症状相对较急,而年龄较大者可能因慢性退变逐渐出现症状。
影像学检查
腰椎管狭窄症: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序列、椎体骨质增生情况、腰椎滑脱等。如可见椎体边缘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腰椎滑脱等表现,但X线对椎管内软组织结构显示不佳。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管骨性结构的形态,可发现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内聚等导致椎管狭窄的情况,能准确测量椎管的前后径、横径等指标,了解狭窄的程度和部位。不同年龄患者的CT表现有所不同,老年人退变相关的狭窄在CT上更易发现明显的骨质增生等改变。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手段,可直接显示脊髓、马尾神经及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清晰看到椎间盘退变、黄韧带肥厚、椎管内软组织受压情况等。MRI可多平面成像,对判断神经受压程度和范围有重要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
X线检查:可显示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等,但对椎间盘突出的直接显示不如CT和MRI。
CT检查: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可发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情况,还能观察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的情况。对于判断椎间盘突出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程度、突出髓核的位置、形态以及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程度等,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治疗原则
腰椎管狭窄症: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休息、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物理治疗(如牵引、推拿、按摩、热敷等)。腰背肌锻炼有助于增强腰椎稳定性,减轻神经受压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锻炼方式和强度需适当调整,老年人要避免过度剧烈的锻炼,以免加重腰部损伤。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对胃肠道等的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当患者症状严重,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时需考虑手术。手术方式包括减压手术等,如椎板减压术等,通过解除椎管狭窄对神经的压迫来缓解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
非手术治疗:同样适用于初次发作、病程短、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卧床2-3周)、牵引、理疗、推拿按摩、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神经营养药物等)。绝对卧床休息是为了使椎间盘压力降低,减轻对神经的刺激。不同年龄患者卧床休息的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需注意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手术治疗:当患者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如大小便失禁等)、保守治疗无效且疼痛剧烈影响生活和工作时需手术。手术方式有髓核摘除术等,通过去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的压迫。
总之,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不同,临床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