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常见疾病,各年龄段可发病,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儿童和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对症治疗,预防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注意心理调节。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定义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它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病理改变,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或见散在糜烂等。
二、发病因素
(一)年龄与性别因素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一般来说,成年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且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例如,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感染率有所不同,但感染后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机制相似。
(二)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不合理的饮食是重要诱因。长期大量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容易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另外,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不吃早餐、饥一顿饱一顿等,也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胃黏膜受损,增加患病风险。
吸烟与饮酒: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进入人体,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还会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胃内,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从而诱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三)病史因素
既往有过胃部其他疾病史,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正常功能,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慢性浅表性炎症。此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幽门螺杆菌可寄生在胃黏膜表面,持续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增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关系不明显。例如,有些患者可能在空腹时出现上腹部隐痛,进食后略有缓解,但不久又会感觉不适。
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有腹胀、早饱、嗳气等。腹胀可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进食少量食物就感觉腹部胀满不适;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就有饱腹感,导致进食量减少;嗳气则是胃内气体反流至食管,经口腔排出的现象。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患者可能有少量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等,但一般出血量较少,临床较难发现。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患病,症状可能不太典型。可能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且呕吐较为频繁,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胃肠道感冒等其他疾病。由于儿童无法准确描述病情,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饮食和腹部不适表现。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部分老年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腹痛等典型症状,而是以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表现。这是因为老年人胃黏膜萎缩等生理变化可能会掩盖典型的炎症症状,所以对于老年人群出现的上述非特异性症状,也需要考虑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可能。
四、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有无糜烂等情况,还可以在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性质。例如,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或有散在的点片状糜烂等表现,结合病理活检可以确诊慢性浅表性胃炎。
(二)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患者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然后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尿素的分解产物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常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是否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有过幽门螺杆菌感染,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一般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首先要去除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各种诱因,如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症治疗:对于有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例如,铝碳酸镁等药物可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
(二)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减少饮酒量,最好能够戒烟限酒,以降低对胃黏膜的刺激。
定期体检:对于有胃部不适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注意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也可能影响胃的功能,所以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通过适当的方式如运动、冥想等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