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发病与感染、免疫、遗传等有关,表现为腹泻、腹痛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可通过血常规、结肠镜等,诊断需与细菌性痢疾等鉴别,治疗依病因病情而异;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发病与肠道动力、内脏敏感等有关,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结肠镜无器质性病变,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治疗以对症为主,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免疫异常(自身免疫反应攻击结肠黏膜)、遗传因素等有关。例如,一些特定细菌感染可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导致结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溃疡等病理改变。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比如,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导致肠道动力紊乱和感觉异常,从而出现一系列肠道症状,但肠道黏膜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二、临床表现
结肠炎:症状多样,常见的有腹泻(可为黏液脓血便等)、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多在左下腹等)、里急后重(有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等感觉)等。不同类型的结肠炎表现有所差异,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腹泻症状较为典型,常伴有黏液脓血便;而缺血性结肠炎多有腹痛、便血等表现,且与缺血的诱因相关,如血管狭窄等情况。在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不同病因导致的结肠炎好发年龄有一定差异,感染性结肠炎在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相对常见。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某些自身免疫性相关的结肠炎可能在特定性别有一定发病特点。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等可能增加结肠炎的发病风险或影响病情。有肠道感染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型、便秘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等。腹痛多在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该疾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对男性稍多见。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如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有精神心理疾病家族史、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生活环境的人群更容易患病。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结肠炎: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炎症指标;粪便常规可见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如有感染还可检出相应的病原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常升高。影像学检查如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溃疡、糜烂、充血、水肿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在结肠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理检查可见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等改变。
肠易激综合征:实验室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粪便常规及培养多正常。结肠镜检查一般无器质性病变,部分患者可能有肠道动力异常等表现,如结肠传输时间测定可发现结肠动力改变等情况。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肠炎: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结肠镜等影像学检查。需要与其他可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如细菌性痢疾(有明确的感染病史,粪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等)、克罗恩病(病变多为节段性分布,内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病理表现有非干酪样肉芽肿等)等。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主要依靠罗马标准等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后进行诊断。需要与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明确,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相关表现,如心悸、多汗、消瘦等)、乳糖不耐受(可通过乳糖氢呼气试验等检查明确,患者有饮用含乳糖食物后出现腹泻等症状)等疾病相鉴别。
五、治疗原则
结肠炎: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而定。感染性结肠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结肠炎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患者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治疗,重度患者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在年龄方面,儿童结肠炎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老年患者可能还需要考虑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更安全的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孕妇等,治疗需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调节肠道动力、改善内脏敏感性、调整肠道菌群、缓解精神心理因素等。一般首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心理疏导、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等)、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药物对症治疗,如止泻药、泻药、调节肠道动力药物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更注重非药物干预,如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改善症状;老年患者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