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桡骨骨折需从固定方式选择与加强、康复训练合理安排、定期复查与监测三方面处理。固定方式有外固定(石膏、支具)和内固定(钢板螺钉、髓内钉);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肌肉收缩和近端关节活动,中期进行邻近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轻柔骨折端周边活动;定期复查包括影像学(X线、CT)和临床体征(肿胀、疼痛)监测,以确保骨折恢复良好,避免移位等问题。
一、固定方式的选择与加强
(一)外固定
1.石膏固定:对于尺骨桡骨骨折复位后容易移位的情况,可选择合适类型的石膏进行固定。石膏固定能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支撑,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择长臂石膏或短臂石膏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石膏固定时需注意贴合度,儿童皮肤相对娇嫩,要避免过紧导致皮肤损伤,成人则要保证石膏固定的牢固性,以有效限制骨折部位的异常活动。例如,对于儿童尺骨桡骨骨折,石膏固定时要密切观察肢端血运和皮肤情况,定期调整。
2.支具固定:支具固定具有一定的可调性,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一些情况下,支具固定可以作为石膏固定的替代或补充。对于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的患者,支具固定可能更便于日常活动,但需要确保支具对骨折部位的固定效果。不同病史的患者使用支具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固定的影响,如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皮肤的状况,防止因支具固定导致皮肤压疮等问题。
(二)内固定
1.钢板螺钉内固定:如果骨折复位后移位风险较高,可考虑钢板螺钉内固定。通过手术将钢板放置在骨折部位的外侧或内侧等合适位置,用螺钉固定,以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和内固定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内固定物的选择要考虑到对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可取出或对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材料。成人则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部位选择合适的钢板和螺钉型号。
2.髓内钉内固定:对于某些类型的尺骨桡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也是一种选择。髓内钉位于骨髓腔内,能较好地维持骨折端的对位对线,减少对骨折部位血运的破坏。在不同性别患者中,髓内钉内固定的操作和术后恢复可能有所差异,女性患者由于骨骼相对纤细,要注意髓内钉的型号选择,确保固定可靠又不过于粗大影响骨骼正常结构。
二、康复训练的合理安排
(一)早期康复训练
1.肌肉收缩训练:骨折复位后,即使容易移位,也可早期进行肌肉收缩训练。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以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但要注意收缩的力度和频率,避免过度收缩导致骨折部位受到过大应力。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患者,要避免因剧烈的肌肉收缩训练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2.近端关节活动:在骨折固定的情况下,可进行骨折近端和远端关节的适当活动,如肩部、腕部等关节的活动。儿童进行近端关节活动时要轻柔,避免引起骨折部位的异常活动;成人则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但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因活动不当导致骨折移位。
(二)中期康复训练
1.骨折部位邻近关节活动度训练:随着骨折的恢复,可逐渐增加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对于尺骨桡骨骨折,可进行肘关节和腕关节的屈伸等活动度训练。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度恢复速度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性别差异方面,女性可能在关节柔韧性上与男性略有不同,但都要以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和移位为前提。有病史的患者如关节炎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加重关节炎症。
2.轻柔的骨折端周边活动:在确保固定可靠的情况下,可进行轻柔的骨折端周边的活动,但要严格控制活动幅度,防止引起骨折移位。例如,可以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进行轻度的旋转等活动,但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如是否有疼痛加剧、肿胀加重等异常表现。
三、定期复查与监测
(一)影像学复查
1.X线检查:定期进行X线检查是监测骨折复位后是否移位的重要手段。一般在骨折复位后的1-2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X线复查。儿童由于骨骼生长活跃,复查频率可能相对更高一些。通过X线检查可以清晰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及时发现是否有移位倾向。不同性别患者在复查时的体位等要求基本一致,但要注意儿童在X线检查时的防护。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尺骨桡骨骨折,可能需要进行CT检查来更精确地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和是否有移位。特别是当X线检查不能清晰判断骨折端情况时,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三维图像信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CT检查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的耐受性等情况。
(二)临床体征监测
1.肿胀情况:密切监测骨折部位的肿胀情况,包括肿胀的程度、范围等。如果肿胀进行性加重,可能提示有移位的倾向。不同年龄患者肿胀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皮肤较薄,肿胀可能更易观察到。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患者如果同时有其他内分泌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可能肿胀恢复情况略有不同。有病史的患者如淋巴水肿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肿胀问题,在骨折后要注意区分骨折导致的肿胀和基础疾病导致的肿胀。
2.疼痛情况:注意患者骨折部位的疼痛情况,疼痛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如果疼痛在康复训练后加剧或休息时也持续疼痛,要考虑是否有骨折移位的可能。儿童表达疼痛的方式可能与成人不同,要通过观察其肢体活动、哭闹等表现来判断疼痛情况。有神经系统病史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与常人不同,要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