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后遗症有畸形愈合、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类型,表现各有不同;预防需及时规范复位固定、早期合理康复锻炼;治疗包括保守的康复和物理治疗及手术的畸形矫正;不同年龄小儿骨折后遗症特点不同,婴儿期相对少见但需监测,幼儿期易现关节僵硬,学龄前期易有创伤性关节炎;有基础疾病小儿需个性化治疗,家长要密切观察护理,包括关注肢体情况、定期复诊、合理康复锻炼等。
关节僵硬: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比如肘关节骨折后固定过久,患儿肘关节屈伸活动明显减少,活动范围较正常侧明显缩小,这与小儿骨折后关节制动时间、制动方式以及康复锻炼开始的时间等有关,小儿关节周围软组织相对娇嫩,长时间制动更易引发粘连。
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累及关节面,愈合后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弹响等。如儿童膝关节骨折后,关节面恢复不佳,日后行走或活动时膝关节出现疼痛,影响正常活动,这与骨折时关节面损伤程度、骨折复位质量以及儿童关节的持续负重和活动等因素相关,儿童关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持续承受身体重量及活动应力,关节面损伤后更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小儿骨折后遗症的预防措施
及时规范的复位与固定:骨折发生后应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准确复位,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对于小儿骨折,复位要精准,尽量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固定要牢固且适度,避免过松导致骨折再移位或过紧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例如,小儿手臂骨折复位后用合适的石膏固定,能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环境,减少后遗症发生风险,这是基于骨折复位与固定对骨折愈合及后续功能恢复的关键作用,小儿骨骼处于生长阶段,良好的复位固定是预防后遗症的基础。
早期合理的康复锻炼: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展康复锻炼。骨折固定期间,指导患儿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固定肢体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小儿腿部骨折固定时,可让患儿进行足部屈伸、股四头肌收缩等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早期康复锻炼能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对预防关节僵硬等后遗症至关重要,小儿康复锻炼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部位和愈合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小儿骨折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康复治疗:针对关节僵硬等情况,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包括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训练,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例如,对于肘关节骨折后关节僵硬的小儿,康复师会指导患儿进行循序渐进的肘关节屈伸训练,每天多次练习,每次逐渐增加活动幅度,配合按摩等手法松解粘连组织,这是基于康复训练对改善关节活动度的有效作用,小儿通过长期坚持康复训练有望恢复关节功能。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等物理因子治疗。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粘连;红外线照射能改善组织代谢,缓解疼痛和僵硬。物理治疗需根据小儿的耐受程度合理控制时间和强度,避免烫伤等不良反应,物理治疗对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
手术治疗
畸形矫正手术:对于严重畸形愈合影响功能和外观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矫正。如小儿下肢成角畸形严重影响行走时,通过截骨矫形手术恢复肢体正常力线。手术需要精准的操作和良好的术后护理,小儿手术风险相对成人更高,需要充分评估患儿全身情况和骨折愈合状况等,手术矫正能有效改善畸形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术后康复同样关键。
不同年龄小儿骨折后遗症的特点及应对
婴儿期(0-1岁):婴儿骨折后愈合相对较快,但由于婴儿骨骼更软,骨折复位后固定需更小心。婴儿骨折后遗症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畸形愈合,因婴儿生长快可能有一定自我矫正机会,但也需密切监测。例如婴儿锁骨骨折,多数可自行愈合,若出现畸形愈合,因婴儿骨骼仍在快速生长,部分可能在生长过程中逐渐改善,但仍需定期随访,观察肢体外观和活动情况。
幼儿期(1-3岁):幼儿开始活动增多,骨折后如果固定不当或康复锻炼不及时,更易出现关节僵硬等问题。此阶段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幼儿肢体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如关节活动不如对侧,应及时就医。比如幼儿肘关节骨折固定后,要注意观察幼儿肘关节能否正常屈伸,若发现活动受限,应尽早进行康复干预。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小儿骨折后,若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如奔跑、攀爬等。此阶段要关注小儿运动功能发展,若发现小儿行走时关节疼痛等情况,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例如小儿膝关节骨折后,要观察小儿行走姿态,若有异常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创伤性关节炎并进行相应处理。
特殊情况及温馨提示
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对于本身有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小儿,骨折后更易出现后遗症。在骨折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骨折愈合和后遗症发生的影响,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患有成骨不全症的小儿骨折后,骨折愈合可能更缓慢,且更容易出现多次骨折及相关后遗症,治疗时需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密切监测骨骼情况。
家长护理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观察小儿骨折后的肢体情况,包括肿胀程度、皮肤温度、活动情况等。保持固定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小儿搔抓固定部位导致皮肤损伤。按照医生嘱咐定期带小儿复诊,了解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鼓励小儿坚持锻炼,但要注意锻炼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导致损伤加重。例如在指导小儿进行关节活动锻炼时,要循序渐进,根据小儿的耐受情况调整锻炼力度,让小儿在舒适的状态下逐步恢复关节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