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的鼻塞、流涕、异味、疼痛或瘙痒,以及免疫功能正常者全身症状较轻、免疫功能低下者全身症状突出;实验室检查有真菌涂片检查(取材及镜检观察)和真菌培养(培养基选择及培养过程);影像学检查有鼻内镜、CT、MRI检查;鉴别诊断需与普通鼻腔炎症和鼻腔肿瘤鉴别;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临床表现观察
1.局部症状表现
鼻塞:鼻腔真菌感染时,患者常出现鼻塞症状,程度可轻可重,可能是单侧或双侧鼻塞,这是因为真菌在鼻腔内生长繁殖,引起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等,影响鼻腔通气。例如,一些免疫功能正常但感染了鼻孢子菌等真菌的患者,早期就可能出现鼻塞情况,且随着病情发展,鼻塞可能逐渐加重。
流涕:可表现为流清涕或黏脓涕,部分患者的鼻涕中可能带有血丝,这是由于真菌刺激鼻腔黏膜,导致黏膜充血、糜烂等。比如,曲霉菌感染引起的鼻腔真菌病,患者流涕情况较为常见,且可能伴有异味。
鼻腔异味:患者鼻腔可散发特殊的异味,这是因为真菌在鼻腔内代谢产生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质。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可能异味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这种异味是鼻腔真菌感染较为典型的表现之一。
鼻腔疼痛或瘙痒:部分患者会感觉鼻腔内疼痛或瘙痒,疼痛程度不一,瘙痒感可能较为明显,这与真菌对鼻腔黏膜的刺激有关。
2.全身症状表现
免疫功能正常者: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微的发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也有部分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例如,单纯的鼻孢子菌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可能主要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相对少见。
免疫功能低下者:全身症状可能较为突出,除了局部的鼻塞、流涕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发热、消瘦、精神萎靡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比如,艾滋病患者合并鼻腔真菌感染时,全身症状往往较为严重,因为患者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真菌容易扩散并引起全身反应。
二、实验室检查
1.真菌涂片检查
取材方法:通常用无菌棉签或刮匙取鼻腔分泌物、病变组织等进行涂片。取材时要注意在病变明显部位取材,以提高阳性率。例如,在鼻腔黏膜充血、糜烂或有坏死组织的部位取材。
镜检观察:将涂片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对诊断鼻腔真菌感染有重要提示作用。不同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形态有所不同,如曲霉菌的菌丝一般呈分隔状,孢子呈球形等。但真菌涂片检查的阳性率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取材部位、标本保存等。
2.真菌培养
培养基选择:常用沙保弱培养基等进行真菌培养。沙保弱培养基适合大多数真菌的生长。
培养过程:将取材的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一般25-28℃)和湿度下培养一定时间(通常3-7天,有时更长)。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真菌的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来初步鉴定真菌种类。例如,曲霉菌的菌落初期呈白色,逐渐变为绿色等。真菌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真菌感染以及真菌的种类,对于诊断和后续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可能存在假阴性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1.鼻内镜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内病变情况,如鼻腔黏膜有无充血、肿胀、溃疡、坏死,有无新生物等。例如,鼻孢子菌感染时,鼻内镜下可见鼻腔内有息肉样或乳头样新生物。
CT检查:CT可以清晰显示鼻腔鼻窦的结构,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鼻腔真菌感染时,CT表现可能为鼻腔鼻窦黏膜增厚、软组织密度影,有时可见骨质破坏等。比如,曲霉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球型鼻窦炎,CT上可见鼻窦内高密度影,周围骨质可能有吸收破坏。
MRI检查: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判断鼻腔真菌感染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尤其是对颅内等邻近结构侵犯的评估有帮助。
四、鉴别诊断
1.与普通鼻腔炎症鉴别
普通鼻腔炎症:如病毒性鼻炎、细菌性鼻炎等。普通病毒性鼻炎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病程相对较短,一般在1-2周左右可自愈,鼻腔分泌物涂片或培养一般无真菌。细菌性鼻炎多有脓性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细菌,而真菌检查阴性。
鉴别要点:通过病史、局部症状特点、实验室检查(真菌相关检查)等进行鉴别。普通鼻腔炎症一般不存在真菌的菌丝或孢子,而鼻腔真菌感染通过真菌相关检查可发现真菌。
2.与鼻腔肿瘤鉴别
鼻腔肿瘤:如鼻腔乳头状瘤、鼻腔恶性肿瘤等。鼻腔肿瘤一般局部症状进行性加重,可能有鼻出血、面部肿胀等表现,鼻内镜下可见新生物,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为肿瘤,而鼻腔真菌感染通过病理检查可发现真菌成分等。
鉴别要点:依靠鼻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等进行鉴别。鼻腔肿瘤的病理检查有其典型的肿瘤细胞形态等,而鼻腔真菌感染的病理检查可发现真菌相关病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鼻腔真菌感染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出现长期鼻塞、流涕、鼻腔异味等情况,也要考虑到鼻腔真菌感染的可能。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在进行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鼻腔造成过度损伤。对于儿童鼻腔真菌感染的治疗,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免疫状态等综合考虑,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2.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更容易发生鼻腔真菌感染。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鼻腔真菌感染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例如,老年人进行真菌培养等检查时,要注意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符合要求。在治疗鼻腔真菌感染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这类人群鼻腔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和复杂。在诊断时要高度警惕,全面进行相关检查。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免疫状态,可能需要在抗真菌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等。同时,要注意预防交叉感染等情况,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