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肠炎是胃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不良生活方式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诊断靠胃镜、肠镜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包括饮食、生活方式调整和对症处理,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慢性胃肠炎的定义
慢性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慢性胃肠炎炎和慢性结肠炎等,其炎症可局限于胃或肠道,也可同时累及胃和肠道。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在胃内生长繁殖,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某些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肠道后,也可能导致慢性肠道炎症,在儿童群体中,不注意饮食卫生感染细菌后若未及时彻底治疗,易转为慢性。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感染肠道后,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对于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后更易发展为慢性胃肠炎。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过多食用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肠黏膜,导致慢性炎症。长期饮酒者,酒精会损伤胃黏膜和肠黏膜,引发慢性胃肠炎。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年轻人常因工作忙碌等原因饮食不规律、偏好刺激性食物,中老年人若有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也易患病。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肠黏膜的血液循环,削弱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增加慢性胃肠炎的发病风险,吸烟者患慢性胃肠炎的几率往往高于非吸烟者。
3.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黏膜,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导致慢性炎症。这种情况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均可能发生,但具体机制与个体自身免疫状态相关。
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胃肠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若家族中有慢性胃肠炎病史,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还受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胀痛,部位不固定,可在胃脘部或腹部,疼痛程度不一。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人则可明确表述疼痛情况。例如慢性胃肠炎患者可能会有上腹部隐痛,进食后可能稍有加重或无明显变化;慢性结肠炎患者可能会有下腹部隐痛或胀痛。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病情较轻时可能每日排便3-5次,严重时可达十余次。儿童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需特别关注,如慢性胃肠炎患儿可能出现频繁腹泻,大便呈稀糊状。
腹胀:腹部有胀满感,尤其在进食后较为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若发生呕吐可能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2.全身症状:病情迁延不愈者可能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表现。长期慢性失血者可能会有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长期慢性胃肠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成年人则可能因长期不适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针对胃部病变):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有无溃疡、糜烂等病变情况,还可进行活检,明确炎症的性质和程度。对于怀疑胃部慢性炎症的患者,尤其是有长期腹痛、腹胀等症状的人群,胃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情况。
2.肠镜检查(针对肠道病变):能清晰观察肠道黏膜状况,发现肠道炎症、溃疡、息肉等病变,同样可进行活检。对于有腹泻、便血等肠道症状的患者,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慢性胃肠炎的部位和病情。儿童进行肠镜检查也需要谨慎准备,根据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及感染情况,若有感染,白细胞可能会升高;贫血时血红蛋白等指标会降低。
粪便常规: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等,有助于判断肠道炎症及感染情况,如慢性结肠炎患者粪便中可能会有红细胞、白细胞等。
五、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提及药物时仅说明名称)
1.饮食调整: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对于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摄入。
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嫩的蔬菜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鸡蛋等,但要注意烹饪方式,避免油煎、油炸;成年人则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搭配饮食。
2.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吸烟者应严格戒烟,以减少烟草对胃肠黏膜的刺激,促进病情恢复。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儿童可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如玩耍等,既锻炼了身体又有助于心情舒畅,利于病情恢复。
3.对症处理:
对于腹泻严重者:可通过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儿童腹泻严重时更要及时补充,可口服补液盐等。
对于腹痛明显者:可通过腹部热敷等方式缓解症状,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性胃肠炎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家长要监督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治疗上更倾向于非药物干预,如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症状,尽量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必须用药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剂型和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慢性胃肠炎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缓慢等问题。
2.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胃肠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饮食调整上要更加注重易消化、富含营养且适合老年人消化功能的食物。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生活方式调整要更温和,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身体负担。还要注意定期监测病情,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孕妇:孕妇患慢性胃肠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非药物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饮食上要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且能缓解胃肠不适的食物,如温和的面食等。生活方式调整要在不影响胎儿的前提下进行,如适度散步等。若病情需要用药,必须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