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中老年人常见脊柱疾病,由年龄、慢性劳损、外伤等致颈椎退变,有椎间盘、椎体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样,可通过影像学及体格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可通过保持良好姿势、加强锻炼等预防。
一、定义
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劳损等因素导致颈椎椎体、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疾病。它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也是引起颈部疼痛、肢体麻木等一系列症状的重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的椎间盘会逐渐发生退变,水分减少,弹性降低,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这是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最基本的发病因素。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颈椎间盘含水量较高,弹性好,随着年龄增加,到30岁左右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迹象,50岁左右退变较为明显,60岁左右几乎所有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变表现。
(二)慢性劳损
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工作、看手机、伏案写作等,会使颈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椎间盘承受过大的压力,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同时也会使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韧带等受到过度牵拉,引起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退变改变。例如,长期低头工作的办公室职员,由于颈部持续前屈,颈椎生理曲度可能会发生改变,增加了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病风险。
(三)外伤因素
急性颈部外伤可能会诱发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生。虽然一次急性外伤不一定会直接导致明显的退变,但它可能会破坏颈椎原有的稳定结构,为后续的退变埋下隐患。比如,颈部受到车祸、高处坠落等严重外伤后,即使当时没有出现明显的脊髓、神经损伤,但颈椎的椎间盘、椎体等结构可能已经受到损伤,随着时间推移,退变加速。
三、病理改变
(一)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的髓核脱水、萎缩,纤维环变性、破裂,导致椎间盘高度降低,椎间隙变窄。同时,椎间盘退变后对椎体的缓冲作用减弱,椎体之间的应力增加,进一步促进骨质增生等改变。
(二)椎体骨质增生
由于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的骨膜受到牵拉,刺激骨膜下新骨形成,逐渐发展为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可发生在颈椎椎体的前缘、后缘及侧缘等部位。
(三)关节突关节退变
关节突关节的软骨磨损、退变,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骨质增生,导致关节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引起颈椎的错位、半脱位等情况。
(四)韧带退变
颈椎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等会出现钙化、肥厚等退变改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例如,后纵韧带钙化可能会压迫脊髓,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等严重并发症。
四、临床表现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这是较为常见的类型,由于增生的骨质、退变的椎间盘等压迫神经根,导致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肩部、上肢,甚至手指,麻木通常与疼痛部位一致,严重时可出现上肢肌肉萎缩。多见于长期从事颈部劳累工作的人群,如长期伏案的办公室人员等。
(二)脊髓型颈椎病
当颈椎退变导致脊髓受到压迫时,会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手部精细动作障碍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截瘫,多见于中老年人,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颈椎退变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起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心慌、胸闷等交感神经症状。这类患者的症状往往比较复杂,容易与其他系统疾病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退变的颈椎结构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在颈部活动时症状可能会加重,常见于有长期颈部不良姿势的人群。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情况等。正常颈椎生理曲度呈前凸,当发生退变时,生理曲度可能变直、反弓等,椎间隙可能变窄,椎体边缘可见骨质增生。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的部位、程度,以及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情况。对于判断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是否压迫脊髓等有重要价值。
3.MRI检查:对颈椎的软组织,如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显示效果更好,可以明确椎间盘退变、突出的程度,以及脊髓是否受压、受压的部位等,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等的重要手段。
(二)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颈部体格检查,如检查颈部的压痛部位、神经根牵拉试验(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头试验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颈椎退变及病变的类型。例如,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可能受到压迫。
六、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适当休息,可使用颈托等进行短期制动,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托制动有助于减轻神经根的压迫。
物理治疗:包括颈椎牵引、按摩、热敷、针灸等。颈椎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等的压迫;按摩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但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加重脊髓损伤等;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例如,热敷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炎症;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一定的营养神经作用。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2.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如脊髓型颈椎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四肢无力、行走不稳,神经根型颈椎病出现严重的肌肉萎缩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减压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颈椎退变情况等综合判断。
(二)预防
1.保持良好姿势:工作和生活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定时活动颈部,做颈部伸展运动等。例如,每工作1小时左右,起身活动颈部,做仰头、左右侧屈、旋转等动作,每次活动5-10分钟。
2.加强颈部锻炼:适当进行颈部肌肉的锻炼,如进行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旋转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可以选择游泳等对颈部负荷较小但又能锻炼颈部肌肉的运动,游泳时头部经常后仰,对颈椎有一定的锻炼和保护作用。
3.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的高度要适中,一般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枕头的形状要符合颈椎的生理曲度,能够起到支撑颈部的作用,避免使用过高或过低的枕头,影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
4.避免颈部外伤:在进行体育运动、工作等活动时,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受到外伤。如进行球类运动、高空作业等时,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总之,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一种与年龄、劳损、外伤等多种因素相关的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