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炎是发生在乙状结肠(位于大肠末端,连接直肠)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由免疫异常、感染、遗传或环境因素引发。
乙状结肠炎可分为三类,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黏膜,导致持续炎症和溃疡,多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感染性结肠炎由细菌(如沙门氏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多与不洁饮食相关。缺血性结肠炎因肠道血流减少(如动脉硬化)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常见于老年人。
此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反复腹泻(可能带黏液或血便)、左下腹疼痛(乙状结肠位置)、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严重时可伴发热、乏力、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外表现,如关节痛、皮肤红斑等。
治疗需根据病因调整,如溃疡性结肠炎需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感染性结肠炎以抗感染为主。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缓解,但易复发,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