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差异源于解剖位置、胃酸分泌规律及神经分布的相互作用。
胃溃疡疼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呈餐后痛,进食后1-3小时达高峰,持续1-2小时,与胃酸分泌增加直接刺激溃疡面相关。此时胃内食物与胃酸混合,机械摩擦和化学刺激共同加重疼痛,患者常因饱胀感拒绝进食。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则集中于上腹偏右或脐上方,表现为饥饿痛和夜间痛。其机制与空腹状态下胃酸持续分泌有关,夜间迷走神经兴奋进一步加剧胃酸分泌,导致凌晨2-4点疼痛高峰。进食后食物中和胃酸,疼痛迅速缓解,形成“疼痛-进食-缓解”的典型节律。
二者疼痛周期性均与胃酸分泌波动相关,但胃溃疡患者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更显著,疼痛常伴随腹胀、嗳气;十二指肠溃疡因胃酸分泌亢进,疼痛更易受精神压力影响。治疗需针对性抑制胃酸分泌,胃溃疡需强化黏膜保护,十二指肠溃疡则需根除幽门螺杆菌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