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区别为定义与病理基础、临床表现、高发人群。
1.定义与病理基础
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炎症性疾病。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浓缩,其中的胆盐刺激胆囊黏膜引发炎症;细菌感染多为大肠杆菌等,通过胆道逆行进入胆囊,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胆结石指发生在胆囊或胆管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结石形成与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等有关。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析出、沉淀,逐渐形成结石。
2.临床表现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右上腹会出现突发性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相对较轻,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饱胀不适、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
较小的胆结石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上腹部闷胀不适。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管时,会引发胆绞痛,疼痛同样位于右上腹,呈阵发性加剧,也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若结石引起胆管梗阻,还会出现黄疸、发热等症状。
3.高发人群
胆囊炎和胆结石在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胆囊和胆管的功能逐渐减退,胆汁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增加了发病风险。但年轻人也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患病。女性患胆囊炎和胆结石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多次妊娠的女性。这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雌激素会影响胆汁成分和胆囊收缩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