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感染人体,自身因素中免疫力低下和胃肠道功能紊乱会增加患病风险,免疫力低下者如过度劳累等人群及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易感染,胃肠道功能紊乱者如患胃肠道疾病或饮食不恰当者易发病。
病毒感染途径
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物品等,然后触摸口、鼻等部位而感染。例如,在公共场所,很多人接触过带有病毒的物体表面后,未及时洗手就接触自己的呼吸道黏膜,就容易引发胃肠型感冒。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活动,相互接触频繁,更容易通过这种接触方式感染病毒。
空气传播:病毒可以随着飞沫在空气中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人群聚集在室内的时间增多,空气不流通,增加了通过空气传播感染胃肠型感冒病毒的风险。
自身因素影响
免疫力低下:当人体免疫力较低时,如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情况,身体抵御病毒的能力下降,就更容易受到胃肠型感冒病毒的侵袭。例如,长期熬夜的人,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影响,体内的免疫细胞活性降低,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清除病毒,从而增加了患胃肠型感冒的几率。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弱,也是胃肠型感冒的易感人群。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同样容易因免疫力低下而感染病毒引发胃肠型感冒。
胃肠道功能紊乱:本身存在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人,其胃肠道的正常防御和调节功能受到影响。例如,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胃肠道的黏膜屏障功能可能受损,病毒更容易侵入胃肠道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胃肠型感冒的发生。此外,不恰当的饮食,如过度进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也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使胃肠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病毒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