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引起。生理性原因包括运动员或长期体力劳动者、睡眠状态;病理性原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影响(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颅内病变(如颅内压增高)、感染性疾病(如伤寒),不同病因涉及不同人群及相关特点。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减慢,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深度睡眠时更为明显,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各性别中都可能出现,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病理性原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时,容易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通常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史。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还可能伴有窦房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等。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病因可能与心肌缺血、炎症、退行性变等有关。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率降低,会引起心率减慢。常见于各年龄段,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患者常伴有乏力、畏寒、水肿等表现,有甲状腺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
药物影响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这类药物会阻滞心脏的β受体,导致心率减慢。使用这类药物的人群需注意,不同年龄、性别使用时都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率。
钙通道阻滞剂:像维拉帕米等,也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用药相关的风险在不同人群中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颅内病变
颅内压增高:当颅内压升高时,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率减慢。可见于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如颅脑外伤、脑出血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同性别无明显差异。
感染性疾病
伤寒:伤寒杆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体温降低、心率相对缓慢等表现。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有伤寒接触史或疫区生活史的人群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