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阴道炎病因复杂,包括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长期用广谱抗生素、体内激素变化致微生态平衡打破)、物理化学因素刺激(过度阴道灌洗、长期用卫生护垫等局部刺激)、其他因素(青春期和绝经后女性因年龄致抵抗力弱、患糖尿病等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易引发)。
一、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
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形成相对平衡的微生态环境。当某些因素导致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而一些条件致病菌如加德纳菌、厌氧菌等则会大量繁殖,从而破坏阴道的微生态平衡,引发炎症。此外,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青春期前女孩和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较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也容易导致阴道自净能力下降,使得病原体容易入侵而引发感染。
二、物理化学因素刺激
1.阴道灌洗:过度频繁地进行阴道灌洗,会破坏阴道内正常的酸碱环境和菌群平衡。正常阴道内pH值约为3.8-4.4,呈弱酸环境,这种环境有助于抑制有害菌生长。而频繁灌洗会改变阴道的pH值,破坏其自净功能,增加感染非特异性阴道炎的风险。
2.局部刺激:长期使用卫生护垫、穿紧身化纤内裤等,会使阴道局部温度和湿度升高,且不透气,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性生活过于频繁、多个性伴侣等也可能增加阴道受到刺激和感染的机会,从而诱发非特异性阴道炎。
三、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开始发育,激素水平变化较大,阴道局部抵抗力相对较弱;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这两个年龄段的女性相对更容易患上非特异性阴道炎。
2.合并其他疾病:患有糖尿病等疾病时,血糖控制不佳会使阴道内糖原含量升高,pH值改变,有利于念珠菌等病原体生长,进而增加患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可能性。此外,一些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也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发阴道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