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隔离休息、清淡饮食、口腔护理;对症治疗包括发热时物理降温或合适退热、皮疹时保持清洁防搔抓;抗病毒无特效药物,可遵医嘱用干扰素;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患儿需密切观察病情,异常及时就医。
清淡饮食: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对口腔黏膜等造成进一步刺激。对于不同年龄患儿,饮食的质地和种类需适当调整,婴幼儿的饮食要更细软、易吞咽。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由家长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口腔黏膜可能因手足口病出现疱疹、溃疡等,良好的口腔护理有助于减轻疼痛,促进口腔黏膜修复。
对症治疗
发热处理:若患儿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物理降温适用于大多数患儿,尤其是年龄较小不适合使用退热药物的患儿。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需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谨慎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或药物。
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衣着宽松、柔软,避免摩擦皮疹。皮疹可能会引起瘙痒,要防止患儿搔抓,以免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患儿,皮肤护理的细节有所不同,婴幼儿的皮肤更娇嫩,护理时要更加轻柔。
抗病毒治疗
常用药物:目前对于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可根据病情遵医嘱使用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如干扰素等。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发挥作用,但使用时需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一旦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免疫力低下患儿:本身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患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较重,更要加强隔离和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住院治疗,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