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需从伤口护理、固定制动、饮食调理、康复锻炼、定期复查、生活起居等方面着手,伤口要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异常,固定要遵医嘱避免过早活动,饮食要营养均衡,康复锻炼要逐步进行,定期复查了解愈合情况,生活中注意体位和避免碰撞受伤。
固定制动
严格遵循医生规定的固定方式,避免骨折部位过早活动导致再移位。例如,锁骨骨折术后多使用“8”字绷带或锁骨固定带等进行固定,要确保固定装置的位置正确、松紧适宜。成人在固定期间要注意不要随意调整固定物,儿童患者由于活泼好动,家长需加强看护,防止其自行解开固定装置或过度活动骨折部位。
饮食调理
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有助于伤口修复,如瘦肉、鱼类、蛋类等;钙是骨骼修复的重要原料,可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皮等;维生素C、D等也对骨骼健康有益,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适当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不同年龄人群饮食需求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保证充足营养供应;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在保证营养的同时,要注意饮食易于消化吸收。
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康复锻炼。早期可进行手指屈伸、握拳等简单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恢复情况进展,可逐渐增加肩部、颈部等的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儿童康复锻炼需在家长协助下进行,根据其年龄和恢复情况适度引导,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成人则可根据自身恢复进度合理安排锻炼强度和时间。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安排定期进行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通过复查能及时发现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延迟愈合、不愈合等,并采取相应措施。不同年龄段患者骨折愈合速度不同,儿童愈合相对较快,但仍需按时复查;老年人愈合较慢,更要密切关注愈合情况。
生活起居
休息时采取正确体位,一般建议仰卧位,肩部适当垫高,保持肩部舒展。避免长时间侧卧或压迫骨折部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碰撞骨折部位,防止再次受伤。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需有人协助其进行日常活动,儿童患者周围环境要安全,减少磕碰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