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可由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出生后感染引起,宫内感染与母体因素、胎膜早破有关,分娩过程中感染涉及产道病原体和医源性因素,出生后感染包括呼吸道传播和院内感染,需通过孕妇孕期注意卫生、分娩严格无菌操作、新生儿隔离及保持环境清洁等预防,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一、宫内感染引起
(一)母体因素
孕妇在孕期若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如孕妇患有败血症,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盘,进而感染胎儿。例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在宫内就发生肺部感染。
(二)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时间过长时,阴道内的病原体容易上行感染宫腔,从而累及胎儿肺部。一般来说,胎膜早破超过一定时间(如24小时以上),胎儿发生宫内感染性肺炎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二、分娩过程中感染
(一)产道病原体感染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时,若产道内存在病原体,如B族链球菌等,可直接感染胎儿呼吸道。比如,孕妇产道携带B族链球菌,胎儿经产道分娩时吸入含有该病原体的分泌物,就可能引发肺炎。
(二)医源性因素
如果分娩过程中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等医源性操作,也可能导致胎儿感染。例如,在分娩过程中使用的吸引器等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将病原体带入胎儿呼吸道引发感染。
三、出生后感染
(一)呼吸道传播
新生儿出生后与感染病原体的人员密切接触,如家人患有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可通过飞沫传播将病原体传给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肺炎。
(二)院内感染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等医疗环境中,若空气、医护人员的手或医疗器械等被病原体污染,新生儿也容易感染。例如,医院内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环境,新生儿接触后可能发生肺部感染。
对于新生儿肺炎的预防,孕妇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避免胎膜早破等情况发生;分娩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隔离,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同时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等。如果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口吐白沫等疑似肺炎的症状,要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