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治疗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弱碱性溶液清洁、抗真菌药物局部应用)、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时考虑),且新生儿、婴幼儿、年长儿有不同注意事项,新生儿操作要轻柔、注意器具消毒;婴幼儿要观察病情变化、保证营养;年长儿要保持口腔卫生、均衡饮食增强抵抗力。
可用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因为白色念珠菌在碱性环境中不易生长繁殖。对于婴幼儿,喂养前后用该溶液清洁口腔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对于年长儿,也可在饭后自行用其漱口清洁。
抗真菌药物局部应用
制霉菌素
制霉菌素混悬液可局部涂抹于口腔患处,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婴幼儿可将制霉菌素配成合适浓度的混悬液后,用棉签蘸取涂抹在口腔患处,每日多次;年长儿也可直接含服制霉菌素片后吞咽,但效果可能相对混悬液涂抹稍差。
全身抗真菌药物
病情严重者
若鹅口疮病情严重,如新生儿鹅口疮或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时,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但全身用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氟康唑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并且要根据患儿的体重、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使用,同时需密切监测患儿的肝肾功能等指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
新生儿患鹅口疮时,由于其口腔黏膜娇嫩,在进行口腔清洁和药物应用时要格外轻柔。清洁口腔的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合适的浓度和剂量,因为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同时,要注意喂养器具的清洁消毒,奶瓶、奶嘴等喂养器具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彻底清洗和煮沸消毒,防止再次感染。
婴幼儿
婴幼儿患鹅口疮时,家长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口腔患处的变化、患儿的进食情况等。如果患儿出现拒食、哭闹明显加重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需及时就医。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入,因为鹅口疮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进食。
年长儿
年长儿患鹅口疮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除了按时用药物治疗外,还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避免因抵抗力下降而导致鹅口疮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