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及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有胸痛等,部分不典型;静息心电图约50%以上有ST段压低等动态演变改变,动态心电图可助捕捉不频繁发作时异常;肌钙蛋白是重要诊断标志物,CK-MB也可辅助但特异性稍低;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功能等,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发现心肌缺血梗死部位范围。
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约50%以上患者在发病初期可出现ST段压低(≥0.05mV)、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这些心电图改变具有动态演变的特点,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但部分患者初始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需后续多次复查对比。
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症状发作不频繁或心电图改变不典型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异常变化,如ST-T动态演变等,从而辅助诊断。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1.肌钙蛋白: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标志物,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其升高水平与心肌坏死的范围相关。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肌钙蛋白升高具有诊断意义,且能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也可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其升高时间稍早于肌钙蛋白,发病后3-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左右达到峰值,但其特异性相对肌钙蛋白稍低,其他一些心肌损伤情况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肌运动情况,部分患者可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同时还可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如心包积液、瓣膜病变等。在急性发作期,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不适,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等,检查时需充分安抚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2.核素心肌灌注显像: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观察心肌灌注情况,可发现心肌缺血或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对于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适用于心电图等检查不典型的患者。但对于妊娠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要充分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