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其形成与胎儿期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病理生理上影响血流动力学,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特殊人群情况复杂,诊断靠听诊及相关检查,治疗有手术和介入等方式,需综合多因素选治疗方案。
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随着呼吸建立,血氧分压升高,动脉导管平滑肌受到刺激后收缩,导管逐渐闭合,多数婴儿生后2-3个月动脉导管闭合成为动脉韧带。若持续不闭合则形成动脉导管未闭,其发生与胎儿期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例如孕母妊娠早期患病毒感染等疾病可能增加胎儿患动脉导管未闭的风险。
动脉导管未闭的病理生理影响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力,在整个心动周期中血液持续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左心房、左心室容量负荷加重,左心室增大,长期可导致肺动脉高压,严重时可出现右向左分流,引起艾森曼格综合征。
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对于新生儿,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可出现气促、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表现。儿童时期可能有生长发育落后、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成人患者可能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且随着年龄增长,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特殊人群情况:早产儿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平滑肌发育不成熟,更容易持续开放。对于早产儿出现的动脉导管未闭,需要密切监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如必要时可能需要药物促进导管闭合等。而对于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病情往往更为复杂,治疗难度也更大,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评估和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通过心脏听诊可闻及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连续性机器样杂音,结合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明确诊断。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动脉导管的形态、粗细等情况。
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手术治疗有传统的开胸结扎或缝合动脉导管等方式;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封堵器放置在动脉导管处使其闭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动脉导管的大小、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