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及药物辅助。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块小、移位不明显者,用石膏等固定并进行邻近关节功能锻炼;手术用于骨折块移位明显等情况,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药物辅助包括止痛和促进骨折愈合药物,使用需考虑患者具体情况。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骨折块较小、移位不明显的撕脱性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比如儿童的某些撕脱性骨折,若骨折端移位不大,多可尝试保守处理。
石膏或支具固定:通过石膏或支具将受伤部位固定,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为骨折的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一般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在此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固定的松紧度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固定时要更加注意避免影响骨骼发育。
2.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需要进行邻近关节的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下肢撕脱性骨折固定时,可以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膝关节的屈伸练习等。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当骨折块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保守治疗无法达到良好复位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比如撕脱性骨折块较大,严重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时。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固定。手术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风险程度有所不同,儿童手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骨骺等影响生长的结构。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但要根据手术固定的稳定程度适当调整训练的开始时间和强度。
三、药物辅助治疗
1.止痛药物:在骨折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但要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禁忌。例如,对于儿童,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或有其他不良反应的止痛药物;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需要评估胃肠道风险等。
2.促进骨折愈合药物:一些药物可以辅助骨折愈合,如骨肽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整体健康状况等综合考虑是否使用及使用的时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