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致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肺梗死是肺栓塞后肺组织坏死,血栓因素有静脉血流淤滞(如长期卧床等)、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如手术等);血液高凝状态包括遗传性(抗凝血酶等缺乏)和获得性(恶性肿瘤等);血管因素有肺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阻塞(如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孕妇、老年人是高危人群需预防。
一、血栓因素
静脉血流淤滞:长期卧床(如骨折、大手术后患者)、长途航空或乘车旅行等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例如,大手术后患者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高凝,且活动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是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对于老年人,本身活动量相对较少,若长期卧床,静脉血流淤滞的风险更高。
静脉系统内皮损伤:手术、创伤、静脉穿刺等可损伤静脉内皮,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女性在妊娠、分娩期间,盆腔静脉受压,血流缓慢,且妊娠时体内激素变化使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同时分娩过程中的创伤也可能损伤静脉内皮,增加肺栓塞风险。
二、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性凝血异常: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机体抗凝机制异常,易发生血栓。有家族遗传性凝血异常病史的人群,其肺栓塞的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且可能在较年轻的时候就发病。
获得性凝血异常: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促凝物质,可激活凝血系统;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使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严重感染时,机体的炎症反应可激活凝血途径,增加肺栓塞风险。例如,患有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明显高于非肿瘤人群。
三、血管因素
肺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阻塞:先天性肺动脉发育异常、肺动脉炎等可导致肺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阻塞,使血流受阻,增加肺栓塞的发生几率。对于有先天性肺动脉发育异常病史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肺循环情况,因为这可能是潜在的肺栓塞发病因素。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由于妊娠导致的生理变化,如血流动力学改变、凝血因子变化等,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监测。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活动能力下降,静脉血流淤滞风险增加,同时可能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因素,如慢性疾病、长期卧床等,需加强对老年人下肢静脉情况的关注,预防肺栓塞和肺梗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