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链球菌感染后因抗原相似致免疫系统误攻心脏瓣膜,自身免疫调节失衡使炎症致瓣膜病变,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也与之相关。
链球菌感染因素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关键诱因。当人体感染该细菌后,免疫系统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由于该细菌的某些抗原成分与人体心脏瓣膜等组织的抗原成分有相似性,免疫系统在攻击链球菌时,错误地对心脏瓣膜等组织发起攻击。例如,链球菌细胞壁的M蛋白等成分,可能与心脏瓣膜的糖蛋白结构相似,导致机体产生的抗体在攻击链球菌的同时,也损伤了心脏瓣膜。这种免疫反应长期持续,就会逐渐导致心脏瓣膜出现病变,如瓣膜粘连、增厚、钙化等,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发风湿性心脏病。
自身免疫因素
人体自身的免疫调节机制失衡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攻击。但在链球菌感染后,这种平衡被打破。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持续作用于心脏瓣膜,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瓣膜的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等,随着病情的进展,瓣膜的功能逐渐受损。比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等常见受累的瓣膜,炎症反复刺激会使其弹性降低、开放或关闭受限,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
其他相关因素
年龄性别: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受到链球菌感染的影响,且在这个阶段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更易因链球菌感染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风湿性心脏病。女性在某些阶段(如青春期、育龄期)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对免疫反应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来说,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不分性别主要的致病因素,只是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及发病风险有所差异。
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链球菌感染的机会,从而提高患风湿性心脏病的风险。例如,在人口密集且卫生设施不完善的地区,链球菌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儿童等人群接触感染源的概率增加,进而更易引发相关免疫反应导致发病。
病史:既往有链球菌感染病史且未得到有效彻底治疗的人群,再次感染链球菌时,更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使得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大大升高。如果之前链球菌感染后仅进行了不规范的治疗,体内链球菌未被完全清除,就为后续自身免疫攻击心脏瓣膜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