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可通过飞沫传播,儿童青少年易感染,学校等密集场所易聚集感染;起病可急可缓,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肺部体征多不明显;可通过支原体抗体、核酸检测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需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少数有并发症;高发季避免去密集场所,儿童要增强体质预防。
一、病原体与传播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起病可急可缓,初期常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可持续1-3周;咳嗽较为突出,多为刺激性干咳,有的咳嗽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部分患儿可能伴有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婴儿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气促、喘息等。
体征情况: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剧烈咳嗽等表现不一致是其特点之一,少数患儿可闻及干湿啰音等。
三、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支原体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通常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支原体核酸检测:通过PCR等技术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支原体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阳性结果提示存在支原体感染。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有的可表现为单侧下叶浸润,少数呈广泛双侧病变等。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对于发热患儿,需监测体温变化,根据病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方式。
药物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常用药物,如阿奇霉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五、预后情况
大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咳嗽等症状多可逐渐缓解。但少数患儿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中耳炎、脑炎、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若出现并发症则可能影响预后,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六、预防措施
隔离防护:在支原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若儿童所在场所发现有支原体感染病例,可考虑适当隔离防护。
增强体质: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