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长期用糖皮质激素)、创伤史(髋关节创伤)、基础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镰状细胞贫血等);体格检查包括髋关节活动度(外展和内旋受限)和压痛检查(髋关节周围特定部位压痛);影像学检查有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有密度改变等)、MRI(早期病变金标准,有特征性表现)、CT(显示细微结构,助判断分期等)。
一、病史采集
1.了解生活方式: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一般来说,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g(相当于白酒150ml),持续5年以上者,发生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增加;还要了解是否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病史,包括口服、静脉注射或关节腔内注射等途径使用糖皮质激素。
2.关注创伤史:询问患者是否有髋关节创伤,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这些创伤可能导致股骨头血运受损,引发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3.排查基础疾病:询问患者是否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镰状细胞贫血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骨的血供,从而增加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几率。
二、体格检查
1.髋关节活动度检查:检查髋关节的屈曲、伸展、内旋、外旋等活动范围,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可能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和内旋活动。
2.髋关节压痛检查:在髋关节周围特定部位进行压痛检查,如腹股沟中点下方、大转子等部位,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可能在这些部位出现压痛。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常用方法。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囊性变、塌陷、关节间隙变窄等表现。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股骨头的形态、结构以及髋关节间隙情况,但对于早期病变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2.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早期病变的金标准。MRI可以较早地发现股骨头内的骨髓水肿、缺血坏死等改变,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双线征”)等特征性表现,能够在X线和CT尚无法检出病变时就发现早期的病理变化。
3.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细微结构,对于判断股骨头坏死的分期、了解骨质破坏情况等有一定帮助,能够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骨质改变,如小的囊性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