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注意饮食与正确含接、配方奶注意奶嘴和冲调比例)、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体位调整(清醒有监护时短时间俯卧)来缓解婴儿肠胀气,若婴儿肠胀气伴频繁呕吐、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调整喂养方式
1.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哺乳期母亲需留意自身饮食,避免食用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因为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导致婴儿肠胀气。例如,豆类中含有的低聚糖较难被婴儿消化,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发酵产气,从而引起婴儿肠胀气。
喂奶时要确保婴儿正确含接乳头,避免吸入过多空气。可在喂奶后将婴儿竖抱,头部靠在母亲肩部,轻拍婴儿背部,帮助其排出胃内空气,一般拍嗝3-5分钟左右。
2.配方奶喂养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奶嘴,奶嘴的孔径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如果奶嘴孔径过大,婴儿吃奶时会吸入过多空气;孔径过小则会增加婴儿吸吮的力度,也容易吸入空气。冲调配方奶时要按照正确比例,避免奶液过浓或过稀,过浓的奶液可能加重婴儿消化负担,过稀则不能满足婴儿营养需求且可能影响消化过程。
二、腹部按摩
1.按摩方法:
让婴儿仰卧,家长洗净双手后,以婴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按摩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气体排出。研究表明,适当的腹部按摩能够刺激肠道神经,增强肠道的蠕动功能,从而缓解肠胀气症状。
三、体位调整
1.俯卧位:
在婴儿清醒且有成人监护的情况下,可以让婴儿采取俯卧位。俯卧位时婴儿腹部受到一定压力,有助于气体排出。但要注意避免婴儿面部埋入柔软物品中,防止发生窒息风险。一般每次俯卧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左右即可。
四、就医评估
1.需要就医的情况:
如果婴儿肠胀气同时伴有频繁呕吐、精神萎靡、哭闹不止、发热、腹胀明显且触摸较硬、大便异常(如血便、严重腹泻或便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婴儿存在肠道梗阻、感染等病理性情况。例如,肠道梗阻时除了肠胀气外,还会出现呕吐、不排便排气等症状;肠道感染时可能伴有发热、大便性状改变等表现,需要医生进行专业的检查和诊断,如腹部超声、血常规等检查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