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髋关节脱位在新生儿和婴儿期表现为单侧时患侧下肢短、皮纹不对称、活动受限,双侧时呈蛙式位或“鸭步”;幼儿期表现为步态异常(单侧跛行、双侧“鸭步”)、髋关节畸形(患肢短、臀部后突、腰部前凸加剧),家长需留意异常表现并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早期诊治对预后重要。
一、新生儿和婴儿期表现
单侧髋关节脱位
外观与皮纹改变:患侧下肢外观较短,会出现大腿内侧皮肤褶皱增多、加深,双侧皮纹不对称的情况。例如,正常婴儿双侧大腿内侧的皮肤褶皱数量、深度基本一致,而髋关节脱位婴儿患侧褶皱明显多于健侧或更深。这是因为髋关节脱位后,股骨头位置异常,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分布不同。
髋关节活动异常:患侧髋关节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感觉到有弹响或脱位复位的感觉。检查时可发现患侧髋关节外展受限,正常婴儿髋关节可以外展到一定角度,而脱位婴儿外展往往不能达到正常范围。这是由于股骨头不在正常的髋臼内,限制了髋关节的正常活动。
双侧髋关节脱位:婴儿会呈现出特殊的姿势,如蛙式位,即双下肢处于外展、屈曲状态,行走时呈“鸭步”。这是因为双侧髋关节脱位后,婴儿为了适应异常的髋关节结构来保持一定的行走功能,而采取的一种代偿性姿势。
二、幼儿期表现
步态异常:患儿行走较晚,单侧脱位时表现为跛行,双侧脱位时表现为摇摆步态,类似“鸭步”。这是因为髋关节脱位后,下肢的受力和运动模式发生改变,为了维持身体平衡,患儿会出现特殊的步态。例如,单侧脱位时,患侧下肢负重减少,行走时身体向患侧倾斜,呈现跛行;双侧脱位时,身体左右摇摆明显,呈“鸭步”。
髋关节畸形:可见患肢缩短,臀部后突,腰部前凸加剧等表现。由于髋关节脱位,股骨头位置异常,导致下肢长度看起来shorter,臀部肌肉因股骨头脱位而出现后突,腰部为了平衡身体会代偿性前凸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宝宝髋关节脱位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家长发现宝宝有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超声检查、X线检查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宝宝髋关节脱位的预后非常重要,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新生儿和婴儿,家长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观察宝宝的下肢皮纹、髋关节活动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幼儿期的宝宝要注意观察步态等表现,如有异常也应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