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婴儿疝气包括脐疝和腹股沟疝,成因有解剖和发育因素,表现分别为脐部肿物及腹股沟区或阴囊肿物,半岁以内可观察处理,日常要避免婴儿过度哭闹、保持大便通畅,超半岁未自愈或嵌顿要及时就医。
一、新婴儿疝气的定义及类型
新婴儿疝气是指婴儿时期发生的疝气,常见类型有脐疝和腹股沟疝。脐疝是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腹股沟疝则包括腹股沟斜疝等,是腹腔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
二、新婴儿疝气的成因
1.解剖因素
对于脐疝,婴儿出生时脐带根部脱落后,脐环要在1岁左右闭合,在闭合前若脐环处组织薄弱,就容易发生脐疝。
腹股沟斜疝是因为婴儿的鞘状突未闭,导致腹腔与鞘状突相通,腹腔内容物容易通过此处突出形成疝。
2.发育因素
婴儿的腹壁肌肉等组织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其腹壁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更易出现疝气。
三、新婴儿疝气的表现
1.脐疝表现
通常在婴儿哭闹、咳嗽、用力排便等腹内压增高时,脐部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肿物,直径多在1-2厘米左右,安静、平卧时肿物可回纳。
2.腹股沟疝表现
腹股沟斜疝在婴儿哭闹等腹压增加时,腹股沟区或阴囊部位会出现可复性肿物,安静或平卧后肿物可消失。
四、新婴儿疝气的观察与处理
1.观察要点
密切观察疝气肿物能否顺利回纳,若肿物不能回纳且伴有哭闹不止、腹胀、呕吐等情况,可能发生了嵌顿,需及时就医。
注意肿物的大小变化、有无红肿等情况。
2.非手术处理(半岁以内婴儿)
由于半岁以内婴儿的脐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采用压迫法,用无菌纱布卷压迫脐环,然后用胶布固定,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对于腹股沟疝,要尽量减少婴儿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随着婴儿生长发育,部分可自行愈合。
五、特殊人群(婴儿)护理注意事项
1.日常护理
避免婴儿过度哭闹,因为哭闹会增加腹内压,加重疝气情况。家长要及时安抚婴儿,通过喂奶、轻拍等方式缓解婴儿情绪。
保持婴儿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可通过合理喂养,如母乳喂养的母亲注意饮食均衡,人工喂养的婴儿按照正确比例冲调奶粉等方式预防便秘。
2.就医提醒
若发现婴儿疝气肿物超过半岁仍未自愈,或者出现嵌顿等紧急情况,要立即带婴儿前往儿科急诊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导致肠管等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
总之,新婴儿疝气需要家长密切观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以保障婴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