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不连是骨折后骨折端未能正常愈合的病理状态,常见症状有局部疼痛与异常活动,如愈合时间后仍疼痛且负重活动时加剧、出现异常活动;局部肿胀与压痛,如持续肿胀难消退、有明显压痛;功能障碍,上肢骨不连影响抓握抬举等功能,下肢骨不连导致行走障碍,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症状可能有细微差别,如重体力劳动者更早现疼痛,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因基础病不同。
局部疼痛与异常活动
疼痛:骨折部位在愈合时间(通常骨折后3-6个月为常规评估愈合时间范围)后仍有疼痛,尤其是在负重或活动时疼痛加剧。这是因为骨折端不愈合,骨折断端之间存在异常活动,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例如,前臂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在持物活动时,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
异常活动:在原本不应出现活动的骨折部位出现异常活动。比如下肢骨折后,患者站立或行走时骨折处可感觉到不正常的活动。这是由于骨折端没有形成有效的骨连接,无法承受正常的应力,导致出现反常的运动。
局部肿胀与压痛
肿胀:骨折不愈合部位可能持续存在肿胀,即使经过适当的康复治疗也难以消退。这是因为骨折端的异常情况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使得组织液渗出增多,进而引起肿胀。例如小腿骨折骨不连,局部会有较明显的肿胀情况。
压痛:骨折部位有明显的压痛,按压时患者感觉疼痛明显。这是由于骨折端的异常连接或微动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和神经,导致压痛。
功能障碍
对于上肢骨不连:会影响上肢的正常功能,如手臂骨折骨不连,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进行抓握、抬举等动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例如,手部骨折骨不连,患者连简单的拿筷子吃饭都难以完成。
对于下肢骨不连:会导致行走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跛行甚至无法行走。儿童下肢骨折骨不连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正常的步态形成;老年人下肢骨折骨不连则会严重影响其mobility(活动能力),增加跌倒等风险。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功能障碍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不连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肢体的长度、外形等;女性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家务劳动等活动会受到更明显的限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骨不连症状可能有一些细微差别,但核心症状基本如上所述。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骨折后发生骨不连的概率相对较高,其症状可能因长期的体力活动而更早出现疼痛等表现;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骨折后骨不连的发生风险增加,且其症状可能因为糖尿病影响血液循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局部肿胀等情况可能更难消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