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康复训练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8周)、后期(术后8周以上),早期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中期有直腿抬高和膝关节屈伸训练,后期涉及站立步行及负重训练,需循序渐进,依个体差异个性化调整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以保安全有效。
踝泵运动:患者平卧或坐位,尽量放松腿部,然后缓慢地勾起脚尖,使脚尖朝向自己,保持5秒左右,再缓慢下压脚尖,使脚尖远离自己,同样保持5秒左右,然后放松。每分钟可进行10-15次,每天3-4组。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儿童患者和成年患者均可进行,儿童患者在进行时家长需注意动作轻柔,老年患者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频率。
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8周)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患侧膝关节伸直,缓慢抬高下肢,使脚跟距离床面15-3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每次可做10-15次,每天3-4组。随着康复进程推进,可逐渐增加抬高的高度和训练的强度。对于年轻患者,可适当加大难度;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避免过度抬高导致腰部不适等情况。
膝关节屈伸训练:在骨折稳定的情况下,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或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仪)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开始时活动范围较小,逐渐增加角度。例如,从0°-30°开始,每天增加5°-10°,直到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屈伸范围。儿童患者进行该训练时需在专业人员密切监护下进行,防止出现意外;老年患者要注意关节活动时的疼痛情况,若疼痛明显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后期康复训练(术后8周以上)
站立和步行训练:当骨折愈合较好时,可开始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首先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训练,逐渐适应站立后,可扶拐进行步行训练。开始时步行距离较短,然后逐渐增加步行的距离和速度。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家长在旁协助保护,确保安全;老年患者要选择平坦、宽敞且有扶手的地方进行训练,防止摔倒。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一般在骨折3个月左右,经X线检查骨折愈合良好后,可开始部分负重,然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在负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疼痛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年轻患者恢复较快,可相对较快地过渡到完全负重;老年患者由于骨质情况等因素,负重训练要更加谨慎,进度相对缓慢。
总之,股骨干骨折的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愈合情况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调整,同时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