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由病毒侵入下呼吸道引发感染所致,传播途径有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易感人群及病毒类型包括冬春高发且各年龄段可感染但特定人群易受侵袭的流感病毒、易致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患病的腺病毒、易引发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人群普遍易感且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感染后重症风险高的新冠病毒。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例如流感病毒等,可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被他人吸入后,病毒就会在呼吸道内定植并引发感染。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工具等,这种传播方式更容易发生。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且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密切接触,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2.接触传播:一些病毒可以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而感染。比如,肠道病毒可通过手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未及时洗手就触摸面部导致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喜欢用手触摸各种物体,然后又容易将手放入口中,所以接触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而成年人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也可能通过接触传播感染病毒。
二、易感人群及病毒类型
1.流感病毒:在冬春季节高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等)的人群更容易受到侵袭。流感病毒感染后,会迅速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咳嗽、咽痛等一系列肺炎相关症状。例如,甲型流感病毒的某些亚型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流行,对人群健康造成较大威胁。
2.腺病毒:可引起多种临床综合征,包括肺炎、结膜炎、胃肠炎等。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更容易感染腺病毒肺炎,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腺病毒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传播,因为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
3.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毒之一,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该病毒感染后主要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可导致患儿出现喘息、气促等症状。由于婴幼儿的呼吸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免疫系统也不成熟,所以更容易受到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侵害。
4.新冠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均可感染。老年人以及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期间,各年龄段人群都面临感染风险,且传播速度较快,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