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有可预知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筛查手段有血液检查(D-二聚体检测)、影像学检查(CT肺动脉造影、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超声心动图),存在风险因素人群应定期筛查,特殊人群筛查需谨慎。
一、风险因素评估
肺栓塞的发生有一些可预知的风险因素。从年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肺栓塞发生风险增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等因素使得患病风险升高;性别方面,某些研究发现,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不过男性也有相应风险因素需关注;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久坐不动的人群,如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旅行的人,因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肺栓塞风险;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比如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物质促进凝血,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引发肺栓塞;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收缩功能异常,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能导致肺栓塞;有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显著升高。
二、筛查手段
血液检查:D-二聚体检测是常用的筛查指标之一,急性肺栓塞时D-二聚体升高,但D-二聚体升高并非特异于肺栓塞,其他如炎症、感染、创伤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以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情况,能够清晰地看到肺动脉血管的形态、是否存在血栓以及血栓的部位、范围等,对于明确诊断肺栓塞具有很高的价值。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也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手段,典型的表现是肺通气正常而灌注缺损,对肺栓塞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对于一些小的肺栓塞或者合并其他肺部疾病的情况,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判断。
超声心动图:在右心系统血栓的诊断以及评估右心功能方面有一定作用,如果发现右心系统有血栓,结合临床情况有助于肺栓塞的诊断,同时还可以通过评估右心功能来判断肺栓塞的严重程度。
对于存在上述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相关筛查,比如有长期卧床风险的患者,可以定期检测D-二聚体,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筛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肺栓塞,及时进行干预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等,由于其生理状况的特殊性,在筛查时需更加谨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孕妇由于处于特殊生理阶段,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辐射等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检查手段来进行肺栓塞的筛查。